寇準

寇準

宋朝名相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阝(今陝西渭南)人。生於公元961年,卒於公元1023年。其祖父寇延良,頗有才學,因遭唐末戰亂,終生布衣。其父寇相,善書畫,能詩文,後晉開運年間中進士第。寇準輔佐宋太宗、宋真宗兩朝,以剛毅清正之風垂範後世,以拯時救世之才報效國家,是一位洞察密機、善斷大事的良相。

寇準由於受書香門第的熏陶,自幼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十九歲時就赴京應試,一舉中第,開始了他幾十年的政治生涯。

寇準性格正直、誠實。當時宋太祖殿試取人,常常到殿前平台上看着應試者提問,對年紀輕的人,常常不屑一顧。因此,有人讓寇準增報年齡,他回答說:「我正準備踏上仕途,怎麼能欺騙皇上呢?」他在任知縣期間,對屬下衙役要求嚴格,不准他們橫行鄉里,搜刮民財,魚肉百姓,嚴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規定徵收賦稅和徭役。為了防止屬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額外增收,以飽私囊,他令人把縣中應當納稅、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項,寫在紙上,張貼在城門中,公佈於眾。老百姓見寇準執法公正,為政清廉,體察民情,愛民如子,都深受感動。凡是應該繳納賦稅者,無不如數按時送交,從不拖延時日。

由於寇準為官期間政績突出,有利於宋王朝政權的鞏固,故受到宋太宗的信賴,連連升遷。當時,恰逢太宗下詔,讓百官上書直言進諫,討論國家大事。有一次,眾卿都建議與遼國講和,而寇準卻大膽直言,反對講和,並據理陳詞,力排眾議。宋太宗見寇準膽識過人,才幹超群,因此對他尤為器重,拜寇準為樞密院直學士。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因說話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欲退朝回宮。此時寇難並未因太宗發怒而罷諫,相反,卻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讓太宗坐下來,繼續聽他直言陳述,直到太宗同意他的意見,當即決斷之後,才肯罷休。寇準這種為國計民生之大事,敢於在威怒之下的皇帝面前,不怕丟官,挽衣強諫的精神,與前朝名相魏徵不相上下。所以,當太宗息怒之後,仔細想來,寇準能如此忠勇直諫,實屬難得,對他頗為讚許。太宗對近臣說道:「朕得寇準,猶如唐太宗得魏徵一樣。」

在兩次廢立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寇準充分顯示了他的足智多謀和善斷大事的品質。

一次是廢楚王趙元佐太子。元佐是宋太宗的長子,由於營救太宗之弟趙廷美沒有成功,得了心病,行為變得粗暴殘忍。身邊的人稍有過失,他就用殘酷的刑罰處死。太宗多次訓誡他,始終未見好轉。重陽節那天,太宗設宴招待眾王,元佐因病剛愈沒有讓他參加。到了半夜,為了發泄憤懣,元佐竟把妻妾關閉起來,縱火焚燒宮室。太宗因此大怒,意欲廢掉元佐,另立太子。當時寇準在鄆州做通判,太宗召見他問道:「你試着為朕決斷一件事情,太子的所作所為太無王法了,日後必定有夏桀、商紂一樣的行為,朕想廢掉他,但東宮擁有兵甲,恐怕因此會鬧出大亂子。此事如何是好?請您替我籌劃一個萬全之策。」寇準說:「請陛下找個機會,命太子代您主持某項典禮,他左右人員必定隨行,然後陛下派人往東宮仔細搜查,果真有不法的事情,等太子回來拿給他看,把他廢除。到時候只要一個太監的力量就夠了。」太宗接受了寇準的計策,趁太子外出,派人從他的宮中果然搜出了許多刑具,有剜眼睛的、抽筋條的、割舌頭的等等。

在大量物證面前,元佐只好低頭認罪,於是就順理成章地被廢黜了,沒有發生任何風波。另一次是立襄王元侃。那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事。當時太宗已近暮年,為立太子事心煩意亂,坐卧不安,加上身患腳疾,疼痛難忍,真可謂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此前,有馮拯等人上疏,請求早立太子,太宗盛怒之下,把他們都貶到嶺南去了。此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立太子的事。但太宗畢竟年事已高,立太子繼承皇位想迴避也迴避不了。此時的太宗,亟需一個情投意合的人與他為伴,向他一吐衷腸,以求得心理平衡,並共同謀划另立太子之事。太宗想起了被他貶到青州的寇準,想起了他直言進諫、為國盡忠的種種好處,不免有所悔悟,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下詔書召寇準回京。當太宗聞報寇準上殿進見時,便急忙宣入。待寇準參拜已畢,太宗先讓他看看自己的腳病,隨後賜坐,並問寇準:「愛卿為什麼來得這樣遲緩?」寇準回答:「臣不見您的詔書召還,是不敢擅回京師的。」太宗對寇準的回答並不介意,只想儘快聽到寇準關於確立太子的意見,便馬上轉換話題。他問寇準道:「愛卿看我這些兒子當中,誰可以繼承皇位呢?」寇準此時雖然心中有個人選,但不知太宗心中傾向於哪一個,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於是他只給太宗提出一個選立太子的原則。寇準回道:「陛下為天下人選擇君主,與婦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與近臣商量,也不行;只要陛下您自己選擇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太宗聽罷,低頭思之良久,然後屏退左右,對寇準說:「你看襄王元侃可以嗎?」其實寇準心中所想的也是襄王元侃,於是連忙說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願您當即決定。」立太子的事,君臣二人就這樣決定了,太宗從此了卻了一樁心事。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宋太宗正式立襄王元侃為皇太子。當太子到宗廟參拜行禮回來,京城人民夾道觀看,歡呼雀躍,有人說:「真是個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后,心中甚是不悅,說道:「人心一下子都歸了太子,那將把我擺在什麼地位呢?」

寇準怕太宗改變主意,便急中生智,立刻再拜並祝賀說:「太子眾望所歸,是陛下的決策英明,是國家百姓的洪福。」太宗聽寇準如此一說,覺得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仍屬於太子之上,便馬上高興起來。又入後宮,把此事說給皇后、嬪妃知曉,後宮的人又都出來慶賀。太宗乘興命人擺宴,與寇準共飲,待醉方休。

寇準主張執法公正,斷案如鑒,反對徇情枉法,以權謀私。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大旱無雨,又鬧蝗災,加上前一年火、蝗、旱三災併發,所以引起了太宗的注意。他召集近臣進殿,詢問他們處理朝政是否有不當之處,因而觸怒了上天,大臣們都說這是天意如此,我朝朝政並沒有什麼錯處。然而寇準卻回答說:「《尚書·洪範》說,天人之間,互相感應,如影隨形,如響隨聲;現在出現了大旱之災,證明我朝施用刑罰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聽后不悅,轉身退入宮中。過了一會,太宗又召見寇準,問他什麼事情處理不公平。寇準說:「請召中書省與樞密院二府大臣前來,我就說。」於是太宗下詔,召二府大臣進入內宮。寇準說道:「前不久,祖吉、王淮皆因違法受賄而被治罪。但祖吉貪贓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雖然侵吞自己主管的國家財物多至千萬,反而只受杖刑,又官復原職,難道這不是不公平嗎?」太宗問王沔,此事是否如寇準所說,王沔無可辯駁,只好叩頭謝罪。太宗又狠狠地斥責了王沔。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宋真宗任寇準為宰相。同年九月,遼軍有小股游騎侵犯宋邊境,作戰稍有不利,就急忙引軍退卻,似無大舉進兵與宋軍交戰之意。寇準接到此一軍情報告,料定此為遼國興兵南下大舉侵犯的前兆,故立刻上奏真宗說:「遼軍此舉是想麻痹我們。我們應當加緊訓練部隊,任命將帥,並且要選派精銳部隊佔據軍事要地,以防遼軍大舉進犯。」在寇準的建議下,宋軍調兵遣將,嚴陣以待。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同年十一月,遼軍大舉南下。遼國蕭太后、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征,大將蕭達攬率軍二十萬直進中原,軍情十分危急,宋廷驚慌失措。一個晚上竟有探馬飛報五封軍情機密文書送達相府,而身為朝廷重臣的寇準卻十分鎮定,他對緊急軍情文書連拆也不拆,照常飲酒,談笑如常。第二天,有人將此事奏報真宗,真宗大驚,責問寇準為何如此?寇準回答說:「陛下想了結此事,不出五天定見分曉。」

真宗問寇準有何退兵良策。寇準提出要真宗御駕親赴澶州(今河南濮陽)坐陣,這樣必能克敵制勝。他認為皇帝大駕親征,宋軍必定團結和睦,士氣高昂,軍威振奮,而敵人自然會聞風落荒而逃。否則,宋軍人心渙散,敵人乘勝而入,大宋天下難得太平。

朝內群臣見寇準提出要真宗御駕親征,感到事情重大,也怕隨駕前往,因此個個膽戰心驚,紛紛準備退朝,以免皇帝怪罪。寇準見群臣如此委縮退卻,心中甚是不悅,便嚴辭厲聲制止。真宗皇帝也感到十分為難,想要回到內宮,然後再議決此事。寇準一看真宗皇帝有不願親征之意,一旦回宮,這件事就難辦了。就對真宗說:「陛下一進去,群臣就再難見到您,那就要誤大事了。請您不要回宮。」真宗在寇準的強諫之下,萬般無奈,只好同意討論是否親征事宜。

當時朝廷大臣對御駕親征一事意見不一。寇準和畢士安等人,力諫真宗親自率軍征遼。而參知政事王欽若、大臣陳堯雯等人,則力勸真宗南遷避亂。王欽若是江南人,他主張真宗南遷金陵;陳堯雯是四川人,他力勸真宗駕幸成都。真宗一時拿不定主意,問寇準怎麼辦?寇準心知王欽若、陳堯雯都在為自己打算,他假裝不知道,說:「誰個為陛下籌劃如此下策,其罪當斬。陛下神明英武,將臣團結和睦,如果大駕親征,敵人自然聞風喪膽。即使不親征,我們出奇兵來挫敗他們的陰謀,或者堅守來疲勞他們的士兵,持勞逸之勢,我們也能穩操勝券。為什麼要拋棄宗廟、社稷,去金陵、成都?」寇準這一番話。義正詞嚴,合情合理,真宗親征的主意才決定下來。

同年十二月,真宗親率大軍行至澶州南城,當時遼軍氣勢正盛,眾人都請真宗住下,以觀察敵我形勢,然後再決定進止。而寇準則堅決請求真宗繼續前進。他說:「陛下如果不過黃河,則人心更加恐懼不安,不能壯我軍威以壓住敵人的氣焰,乃至取得最後的勝利。況且,現在我軍有王超率領的精銳部隊駐紮中山,扼殺咽喉要地;又有李繼隆、石保吉分別領兵於兩側布成大陣,控制左右要衝;再加上各方援軍陸續抵達,陛下為何還生疑慮而不敢前進呢?」寇準見自己陳說利害、促駕前行勢單力薄,故退下找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商量。寇準問高瓊說:「太尉深受國恩,今日何以報效國家?」高瓊回答:「我是軍人,願以死殉國。」寇準很高興,便把自己的想法說給高瓊聽,然後兩人一起去見真宗。寇準說:「陛下對我的話不以為然,何不問問武將高瓊的意見?」

高瓊立刻抬頭上奏說:「寇準的意見是對的,望陛下採納。」寇準不等真宗開口,又對高瓊說:「機不可失,應催促皇帝馬上出發。」高瓊便命衛士備好車輦,於是真宗渡過了黃河,來到了澶州北城的門樓之上。遠近的宋軍望見帝輦的華蓋,無不歡呼雀躍,軍威大振,其聲音數十里之外都能聽見,而遼兵聽到宋軍的歡呼聲,個個面面相覷,驚愕不已。

真宗到澶州后,委託寇準全權處理軍務大事。寇準治軍號令嚴明、處事果斷、指揮有素。士卒既畏懼又心悅誠服。不久,遼軍數千騎逼近城下,寇準命令士卒出擊,斬殺活捉了一大半,扭轉了被動局面。後來,遼軍統帥蕭撻凜親臨戰場督戰,宋軍威虎軍頭張瑰守用床子弩,一箭射中撻凜前額,撻凜中箭身亡,遼兵只好退去。宋真宗回到行宮,留寇準在北城之上坐鎮指揮。過些時候,派人去看寇準在幹什麼。但見寇準正在飲酒、下棋,歌聲、戲謔聲、歡呼聲,不絕於耳。真宗得知后,高興地對左右說:「寇準如此從容鎮定,我還有什麼值得憂慮的呢?」

遼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太后只好派使前來澶州,請求罷兵議和。

遼國提出要宋朝把關南的土地讓給它。宋真宗說:「遼國使臣所說割地一事,毫無道理。若只索要金銀玉帛,對朝廷大體倒無甚傷害。」但寇準卻不願給遼國金銀玉帛,而且還提出要遼國向宋朝稱臣,並獻上幽、薊二州的土地。他向真宗獻策說:「只有這樣,才可保邊境百年無事,否則數十年之後,戎狄又起貪心了。」真宗急於求和,對寇準說:「數十年後自然有守土盡責之人,我不忍心百姓生靈塗炭,姑且按遼國提出的要求講和算了。」並立即派曹利用前往遼方談判。真宗對曹利用說:「實在不得已,就是百萬錢也行。」寇準得知此消息后,召曹利用到帷幄之中,對他吩咐道:「雖有聖旨,但你答應遼國如超過三十萬,我就砍你的頭。」曹利用到了遼國,最終以白銀十萬兩、絲絹二十萬匹為代價與遼方達成和約而還。遼國派遣閣門使丁振帶着盟誓條約來宋,以兄禮事奉宋真宗,引軍回北方去了。這一次,寇準雖然未能徹底改變宋朝給遼國輸送金銀玉帛的結局,但卻保住了宋朝的北方領土,並且使經濟損失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澶州之戰,宋軍大勝遼軍,首功當歸寇準。宋真宗對他特別厚愛,寇準也十分得意。但王欽若因當初請駕南遷一事,當眾遭到寇準痛斥,故對寇準懷恨在心,總想藉機讒言陷害寇準。一天,真宗召見群臣,寇準未等散朝先走一步,真宗目送着他離去,久久地看着他的背影。王欽若一看時機已到,便乘機進言說:「陛下如此尊敬寇準,那您看他是不是匡扶社稷之臣呢?」真宗說:「當然是了。」王欽若說:「澶州一戰,陛下不以為恥,反而還把它當成寇準的功勞,這是為什麼呢?」真宗不覺愕然驚詫,忙問其中緣故。王欽若說:「城下之盟,《春秋》以為奇恥大辱,而陛下為萬乘之主,與虜訂盟於城下,還有比這更恥辱的事嗎?」真宗愀然不樂。王欽若又進讒言說:「陛下知道賭博嗎?博者賭錢非輸光不可,常常罄其所有以做抵押,這就叫『孤注一擲』。陛下您成了寇準的『孤注』了,這是很危險的呀!」真宗聽了無恥小人的讒言,逐漸疏遠寇準,罷了他的宰相之職,降為刑部尚書,外任陝州去了。

寇準,作為一名忠臣良將,才華出眾,剛直果決,他有勇有謀,能為國家效力,有膽有識,能為百姓造福,堪稱國家股肱之臣。但他終於沒有逃脫忠臣遭讒、良輔被貶的厄運。除了遭王欽若的讒言,被貶陝州外,他又被自己的門下參知政事丁謂讒毀,連連被貶,最後死於雷州。丁謂起初對寇準十分恭謹,有一次,寇準在中書省吃飯,鬍鬚沾上了湯羹,丁謂看到后,趕緊站起來給他輕輕擦拂,寇準笑着說:「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邪!」丁謂甚為慚恨。後來,寇準對宋真宗說:「丁謂是個讒佞之人,不可以讓他輔佐少主。」宋真宗聽納了。此事本來別人都不知道,但寇準自己有一次喝醉酒泄漏了出去,讓丁謂聽到了,於是丁謂竭力羅織罪名,挑撥是非,不斷向皇帝進讒言,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結果,寇準被罷相后,又相繼三黜,再不得復起。

寇準於貧病交加、心情抑鬱中去世后,宋仁宗調任他為衡州司馬的詔書才下到雷州貶所,可惜寇準再難從命赴任。其妻宋氏請求將寇準屍骨歸葬洛陽,宋仁宗准奏。

在寇準靈車北歸洛陽的路上,沿途官府百姓都設祭哭拜,並在路旁遍插竹枝,上面懸掛着紙錢。一個月之後,插在路旁的竹枝上都生出新筍,百姓紛紛議論,寇公之死,感天動地,插竹生筍,乃是寇公高風亮節感化上天所致。為此,百姓又為寇公修祠築廟,並年年按時祭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