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文物常識》(1)

第一章《中國文物常識》(1)

玉工藝

由於玉本質的光瑩潤澤,和製作設計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練與謹嚴,特別是治玉工人對於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佔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

中國古玉[1]

中國的雕玉藝術,是從石器時代磨製石器發展下來的一種特殊藝術。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態和花紋上的成就,我們目下實在還不大明白。只知道至遲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殷商時代古墳中出土的種種雕玉,就顯示出它在藝術上已達成熟期。後來雕玉技術中的平面透雕、線刻、浮雕和圓雕,種種不同表現方法,都已具備。並且可以看出已經熟練運用旋輪車盤,利用高硬度的寶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屬工具,來切磋琢磨。藝術上的特徵,即把嚴峻雄壯和秀美活潑幾種美學上的矛盾,極巧妙地融化統一起來,表現於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無論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總是相同的。由於玉本質的光瑩潤澤,和製作設計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練與謹嚴,特別是治玉工人對於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佔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

中國歷史文獻稱商代最後一個帝王紂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殘暴政治,自焚於鹿台時,身邊還有寶玉一億有餘。統治者大量雕玉的佔有,充分反映出中國奴隸社會的末期,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如何尖銳顯明。當時一般人民進行生產、種植和狩獵,大都還使用石斧、石鐮、蚌鋸和石、骨、蚌箭頭做生產工具,統治者卻用精美玉器裝飾他心愛的狗、馬和本人一身。這時期的玉器製作,自然多出於有技術的奴隸雙手。

大致可以分作兩部分:

一、大型玉多屬玉兵器和禮儀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頭和玉斧鉞等等,有的還鑲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紋的青銅柄上。禮儀用玉有圓形玉璧,筒狀玉琮,齒輪狀玉璇璣,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從日用工具發展而來,大部分還不完全脫離實用範圍,如玉魚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結。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會風俗習慣,特別生物如玉龍、鳳,常見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龍、鳳多用雙線碾刻,製作異常精美,鳥、獸、蟲、魚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簡樸而生動。

玉材大致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還有比較少量的綠色硬玉。材料來源有從本土較近區域內取得的,也有從萬裏外西北和闐昆崙山下河谷中取得的。屬於本土生產的,古稱藍田出美玉,或以為即陝西長安附近的藍田。從和闐河谷中採取的,可以說明我國古代西北的交通,實遠在三千年前。采玉必有專工,並且用的還是女工人(不過有關這種記載,是在公元後七世紀的唐代才發現的)。

雕玉必用金剛砂,別名解玉砂,唐代貢賦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貢解玉砂六十斤。周代只知道玉作有工正專官,主持生產。從河中採取的名「子兒玉」,大小有一定限度;從山上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過千斤的。漢代雖已見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後十三世紀,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後八百年間(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雕玉工藝隨同時代有不斷進一步發展。主要是雕玉和中國初期封建社會,發生了緊密的結合,成為封建制度一部分。周代初年,雖把從殷商政府得來的大量寶玉,分散於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寶玉還重要。但在公元前八世紀間,卻出了個好探險、喜遊歷的帝王,駕了八駿馬的車子,往中國西方去尋玉,直到昆崙山下,留下了一個穆天子會西王母的故事,影響到中國文學藝術和宗教情感二千多年,成為一個美麗神話傳說的主題。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鉞衍變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當時青銅器中的鐘鼎,都是諸侯王國分封不可少的東西,政治權威的象徵,同有無比尊貴地位的。這種大型雕玉,特別是陝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際製作的薄質黑玉刀,一部分還依舊保持實用工具的作用,鋒利堅剛,可以割切肉食。隨後才成為種種儀式上的定型。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權威的象徵,還兼具最高貨幣的意義。諸侯王分封,諸侯之間彼此聘問通好,此外祭禱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諸神,婚喪慶弔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後來加入由石庖丁衍變而成的玉璋、外方內圓近於機織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確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說法,因之成立。當時國家用玉極多,還特別設立有典守玉器的專官,保管收藏。遇國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陳列出來,供人觀看。玉的應用也起始逐漸擴大了範圍,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商周之際,惟帝王諸侯才能賞玩的。晚周春秋以來,一個代表新興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了用玉裝飾身體的風氣,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並且認為玉有七種高尚的品德,恰和當時社會所要求於一個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稱,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種人格的象徵,社會更加普遍重視玉。這裏說的還僅指男子佩玉。至於當時貴族女子,則成組列的雕玉環佩,已經有了一定製度。孔子刪輯古詩時,詩中提起玉佩處就極多。花紋上的發展,則和同時青銅器紋飾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大致可分作三個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戰國。禮儀用玉如圭、璧,多素樸無紋飾,或僅具簡單雲紋。佩服用玉因金工具的進步,發展了成定型的回雲紋和谷狀凸起紋,和比較複雜有連續性的雙線盤虯紋。佩服玉中如龍環、魚璜,和犧首獸面裝飾鑲嵌用玉,一部分猶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別發展了彎曲狀雲紋玉龍。玉的使用範圍雖明顯日益廣大,一般做工卻不如商代之精。大型璧在各種應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級和用途,但比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紋雲紋為主要裝飾。有一種用途不甚明確成對透雕玉龍,製作風格雄勁而渾樸,作風直影響到西漢,還不大變。這種薄片透雕青玉龍,過去人多以為是公元前二三世紀間製作的,近來才明白實創始於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成定型。

中國雕玉和中國古代社會既有密切聯繫,玉工藝新的進步,和舊形式的解放,也和社會發展矛盾蛻變同時,實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那時社會舊封建制度已逐漸崩潰解體,由周初千餘國並為百餘國,再兼并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舊的王權政治制度上的束縛,另一面也解放了藝術思想上的因襲。更因商業資本的發達流轉,促進了交通和貿易,雖古語有「白璧無價」「美玉不鬻於市」的成規,雕玉藝術和玉材的選擇,因此卻得到空前的提高。相玉有了專工,雕玉有了專家,歷史上著名的和氏連城璧,就產生於這個時代。韓非著述中敘卞和故事說,平民卞和,發現了一個玉璞后,就把它獻給國王,相玉專工卻以為是頑石,因此卞和被罰,一隻腳去掉了膝蓋骨。后又拿去呈獻,玉工依然說是頑石,因此把兩腳弄壞。斷了腳的卞和,還深信自己見解正確,抱着那個玉璞哭泣,淚盡血出,悲傷世無識玉的人。後來玉經雕琢,果然成一個精美無比的玉璧。司馬遷作《史記》,說璧歸趙國所有,諸侯都非常歆羨。秦王自恃兵力強大,就派人來取玉,並詐說用五個城市交換。趙王不得已,派藺相如帶璧入秦國,見秦王無意履行前約,因用計完璧歸趙。故事流傳二千餘年,還十分動人。和氏璧真實情形已不得而知。至於同時代因諸侯好玉社會重玉成為一種風氣后,而提高了的雕玉藝術,則從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陽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輝縣地方發現的各種精美玉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時代的雕玉風格和品質。花紋製作的精美,玉質的光瑩明澈,以及對於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紋相互關係上,所表現的高度藝術諧調性,都可以說是空前的。特別是金村玉中的玉奩、玉羽觴,和幾件小佩玉,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燈台,和三四種中型白玉璧,科學院考古所在輝縣發掘的一個白玉璜,一個錯金銀嵌小玉玦的帶鈎,無一不顯明指示出,這個時代雕玉工藝無可比擬的成就。在應用方面,這個時期又開闢了兩個新用途,一是青銅兵器長短劍,柄部和劍鞘的裝飾玉,二是玉帶鈎。這兩方面更特別發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圓雕。至於技術風格上的特徵,則紋飾中的小點雲乳紋,和連續方折雲紋,已成通用格式。又線刻盤虯紋,有精細如髮,花紋活潑而謹嚴,必借擴大鏡方能看清楚花紋組織的。由於應用上的習慣,形成製作上的風格,最顯著的是帶鈎上鑲嵌用玉,和成組列的佩服玉,特別發展了種種海馬式的彎曲形透雕玉龍。極重要發現,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絲紐繩貫串起來的龍形玉佩。至於玉具劍上的裝飾玉,又發展了淺浮細碾方折雲紋,和半圓雕的變形龍紋(大小螭虎)。圓形玉璧也起始打破了本來格式,在邊沿上著二奔龍和中心透雕盤夔。一般雕玉應用圖案使用獸物對象,有由複雜趨於簡化情形,遠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豐富。但由於從旋曲規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動姿態,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較,即更容易見出新的特徵。換言之,雄秀與活潑,是戰國時代一般工藝——如青銅器和漆器的特徵,更是雕玉工藝的特徵。雕玉重品質,選擇極精,也數這個時期……近三十年這種種新的發現,不僅對於歷史科學工作者是一種嶄新的啟示,也為世界古代美術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資料。

西漢繼承了這個優秀傳統,作多方面的發展,用玉風氣日益普遍,但在技術上不免逐漸失去本來的精細、活潑,而見得日益呆板,因之比較簡質的半圓雕辟邪,應用到各種雕玉上去,也起始用到玉璧類。漢武帝時,因西域大量玉材入關,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於是又成為一時風氣。二尺長大玉刀,徑尺大素玉璧,和禮制上六瑞玉其他諸瑞,漢代都有製作。由武帝到王莽攝政一段時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大型青玉璧中刻雲紋或蒲席紋,外沿刻夔鳳虯龍,製作雄壯而渾樸。大型璜塊也刻鏤精工,然終不如周代自然。這時期社會崇尚玉色,照古玉書所稱,貴重難得的玉計四種:黑玉必黑如點漆,黃玉必黃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雞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夠得上美玉稱呼。但漢墳中發現的卻多白玉和青蒼玉。所謂白如截肪,即後世的羊脂玉,漢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玉,都常見到。禮儀祀事用玉,則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又因大件重過百斤的山材玉起始入關,影響到漢代建築裝飾用玉也極多。政府工官尚方製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為當時變形貨幣,諸侯王朝覲就必需一個用白鹿皮作墊的玉璧。諸侯王郡守從尚方購置時,每璧得出五銖錢四十萬個。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屬聚斂的一種制度。宮廷中門屏柱椽間,則到處懸掛這種玉璧作為裝飾。玉具劍上的雕玉,更發展了種種不同半圓雕和細碾雲紋,風行一時。漢代重厚葬,用玉種類也更具體,有了一定製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蟬,此外眼、耳、鼻孔無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際必著一玉璧或數玉璧。貴族中有身份的,還用玉片裹身作玉甲。此外平時一般厭勝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剛卯,在漢墓中都是常見之物。當時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會愛好,有個物質基礎的。西漢末通人桓譚就提起過,見一小小玉器,竟值錢二萬。當時山東出的一匹上等細薄綢料和綉類,還只值錢一萬五千!

出土漢玉較多,後人玩玉,因難於掌握時代,於是都把它叫作漢玉,式樣古舊一些的又稱三代玉。定名也大都無確切根據。其實由商到漢,前後約十三四個世紀,雕玉花紋和形制,各代是不盡相同的。玉材也不相同。且因入土時間有長短,各地土質又不一,時代性和區域性,因之顯著明白。照歷史時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照風格分商和西周為一段,春秋為一段,戰國到西漢初為一段,東漢為一段。但雕玉工藝雖有其時代性,卻由於工藝傳統也有其連續性,嚴格的區別還是不可能的。

中國好玉風氣,和雕玉藝術,同漢代政治一樣,結束於公元後一世紀左右。文獻上雖還敘述到漢末名人曹丕、吳質等人用玉具劍作禮物贈答,但古代玉佩制當時即已失傳,幸得王粲從當時博學的蔡邕學習過,才恢復典禮中的玉佩制。近年山東發掘漢末著名詩人曹植墳墓出土玉佩數種,製作簡樸而無風格可言,也可以證實這個時代的確是中國古代雕玉藝術的衰落期。此後不久,到晉代,因鮮卑、東胡、西羌諸民族陸續入侵北中國,致做成中國雕玉藝術中絕期四百餘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復,發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來的雕玉工藝。雖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還是相同的。但花紋的構成,和在社會上致用的意義,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這個區別是需要另作敘述的。

玉的應用[2]

玉的應用,是從石器應用挑選而來,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實用的種種,一面也就因為難得,很早即轉到象徵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變化的;璋,是由石刀變化的;璧,是由圓石斧變化的。照現代地面知識,河南安陽殷墟,即發現過銅玉工作地,已分開。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銅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說,至少在三千二百年前,這個部門的雕刻美術生產品,已經用到分工的方式,為奴隸主大量生產。

玉的應用照中國文獻記載,應當是從黃帝起始。提到這個問題,多引《越絕書·寶劍篇》,說軒轅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越絕書》出世晚,對於中國史說明不可靠。但是這種傳說和近代推論卻相合。《中國通史簡編》即用這個意見,認為黃帝是一個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黃河流域。大致商代,奴隸主對於玉的應用已極廣泛,所以《逸周書·克殷篇》,說武王伐紂,紂自焚於鹿台,簡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質度既堅硬,所以玉的雕刻術的發達,必和銅的應用有關。那就是說,玉的加工,大致是在商代。比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只鑽孔,磨光,刻鏤少。

現在對於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後作。這是一種判斷。必需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玉材知識必從比較經驗得來,圖錄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紋飾多了些,有極精細的,如羅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但大多數重器,刻鏤還少。可以作兩種解釋,如圭、璋多樸素,所謂大器不琢,作為天子權威象徵,不必有過多花紋。玉器過於堅硬,難刻花紋。

在應用上,照周代人記載,是那麼處理,把它和奴隸社會制度作緊密結合。

《周禮·考工記》「玉人」條說:

鎮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這就是說,這些變相的石刀,是歸奴隸主掌握的,且居多用來鎮壓奴隸的。

璋,是天子巡狩時候祭山川的東西。巡狩是打獵,也是打仗。玉戚、玉鉞都是斧類,武王伐紂砍這個奴隸主和當時寵姬妲己的頭,就用的是玄鉞、素鉞,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圓形石斧到玉器上發展為三種,即璧、環、瑗。

這是日人濱田耕作的說法,或不盡可靠。因為中國細石器中發現的環狀石器,即戰國時的環或瑗,和石斧條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貨幣代用品。璧、環等的說明多根據《爾雅正義》。它的區別是:孔小邊大,名叫璧;孔大邊小,名叫瑗;孔和邊相等,名叫環。

璧到後來是重要東西,禮天、祭河、聘問都用它,象徵最重禮物。由禮器又轉為佩飾。比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懸掛佩的。這個制度從周代起始。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致是漢代才用到。普通常見三五種,多漢式。

朝鮮漢代古墳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比較后一些時代用的青銅鏡,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這個方式的遺留轉變。

系璧中一種佩飾玉,有個缺口的叫玦。

《廣韻》說:

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於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其他史傳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記》記項羽和劉邦鴻門宴時,項羽伏下甲士想害劉邦,范增累舉玦給項羽看,表示要下決心,羽不忍。因此劉得借故逃脫。環則有還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關係象徵上。後來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還用。

瑗和環用處同,荀子說「召人以瑗」,象徵還。

又射箭時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吳大以為不是一物。這個或者名叫做鞢。

半璧名叫璜。《周禮》稱,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後來成為佩玉,由樸素到浮雕、透雕花紋,還有半圓雕雙獸頭的,是胸前裝飾。

又有叫做珩的,式樣相差不多。以為起源是模仿獸牙做成的。是矗掛的。古詩常提起,大約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裝飾。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因為社會生產力主要是農耕和蠶桑。地下生產又非靠雨露陽光不可。祭天用璧,祭地則用琮。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周禮》即提起黃琮禮地之說。注為八方所宗,像地德。用來祭地,由王後主管。諸侯獻天子也用它。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分段形刻紋和素的。內圓外方。有象徵,解說不大清楚。有的說和井田制有關係。有的說是從商周之際祭家庭的中溜來的(影響到瓷器,廣窯的琮瓶即模仿而成)。也用來殉葬。和璋璧、琮琥同。按照《周禮正義》說,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不大可信。和琮一樣極短的,俗稱車輞頭,一般以為是封建主車軸的鑲嵌裝飾。似可疑。因從實物證明,有些極小,不適用。有些白玉質過精,不像車飾。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樣不易理解的是璇璣。如一個齒輪,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紋。因《尚書》有「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後人解釋作天文用儀器。也即是漢代渾天儀,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也可能是石斧衍變下來的。這種玉多素樸不琢,時代舊。

磬本來是石質樂器,重在發音。商代發現過玉磬。是玉制樂器較古的。古樂器八音中之一種。

有名璂的,如大紐扣,古代皮帽上用裝飾。

有玉笄,插頭上的,后變作簪。直到唐代貫發還用得着。明、清二代道士貫發也還用它,即圓柱簪。

珥,瑱,或以為是耳環,或以為葬時放耳朵內,說法不一。後代耳環從這個產生。羅振玉以為是掛在耳朵上。

封建時代用玉,一切有象徵,這個也有象徵,封建主不亂聽雜聲。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掛在眼前,防止亂看。

有剛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時方士造作的,說可以辟兵,也就是後來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頭子形,刻法簡單,多漢或以前物。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時南海出的長人,孩子們佩戴易於長大,如后時符牌厭勝物。

,玉墜式佩玉,有圓雕,形短,多琮式。有琚,是玉佩間的東西,說明不大詳。有觿,仿獸牙做成,即解結的錐。「禮」稱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既從石器發展下來,獨立成一個系列。商周、兩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見出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換制度,這也是一個主要東西。就文獻所載和雜史材料,中國送出去的是絲綢或糧食(晚些日子才有茶葉),拿回來最有用的是馬,最無用的就是玉。玉雖由應用石器轉成象徵東西,在璧、璜、圭、璋形態上還可看出。玉的加工精製,必是用銅器來處理材料時。到這時,玉自然已完全脫離了應用,成為裝飾。這個從銅器上也可看出變化。商代兵器玉鉞、玉戈,還兼用銅、玉在一器上。刃用玉,用銅鑲嵌。又有以銅為主的兵器,鑲一點玉。再后是劍鞘、靶、托的玉的裝飾,也即是古書上常提到寶劍值千金的玉具劍。劍不一定值錢,價值大半在玉裝飾雕工上。由戰國到三國,成為一種風氣。這從現存的遺物可知。

劍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雲獸對稱花紋,也有浮刻蟠夔的。時間晚些)。劍託名叫琫。又或作璏。劍柄部分叫琫。劍鞘下端叫珌。

漢代又講究帶鈎,所謂視鈎而異,意思是人人不同,很發展了小件浮刻圓雕設計。洛陽金村遺寶中有鑲玉的。又另外有全玉的。《石玉概說》作者以為,因胡服馬上應用,帶鈎因此不用玉用銅,是一種推測,不甚可信。因用銅,中國兵車戰也會自用,春秋時即有了,不必學來的。帶鈎雖已少用玉,玉帶制度卻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貴重。這時,玉多是方片鑲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圍。清代復改制,一種是復古,盤龍盤螭,一種是刻龍。刻龍鑲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認識。比較簡略具體的區別,即明以前多圓刻,紋較簡,清代多刻龍雲,細密繁複。工雖多,並不美。

漢代既特別重玉飾,佩玉刻龍鳳雲是主體,式樣特別多。另外還有玉鳩,是手杖頭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這個作賞賜,因相傳鳩不嗌食,老年健康意。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鳩杖頭比較常見。

還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獸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為玩玉的所重視。又有方柱玉串,俗稱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鳥形,和其他狀式,多漢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貴重難得,所以封建奴隸主和公侯上大夫統治階級,直到死後還把它殉葬。紂王用玉裹身而死,只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毀。周、漢兩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別的。特別為死人用的有二種極重要:有玉豚,有的說握手用,有的說塞肛門用。象徵意義已不明白。有琀,刻成蟬形,放口內,象徵如蟬蛻化而升天。或根據方士黃帝成仙說而來。刻法都極簡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簡的,只用八刀。從何而來已不明白。

漢代王公大臣死,賞賜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銀絲穿成如甲狀,漢墓中發現過。

玉鼎類容器,和銅器相同,多戰國時和漢代器物。到後來只有香爐還保存。

玉碗、玉杯,記載多,實物不多。玉杯多刻雲夔紋,作筒形。飲器多用玉、斝、爵、角、觥、斗、觴。玉斗是方杯,雙耳。觥作獸形,大器。爵如鶴,高足。

洛陽金村遺寶裏面,玉觴特別好。也有素的。形制和周、漢漆陶觴式相同,長圓雙翅,本來是象徵鳥翅,後來通稱雙耳。所以到漢時叫耳杯。是漆器上寫的。晉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跡《蘭亭序》曲水流觴,就是把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裏,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這故事據記稱是周公經營洛邑發明的方法。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發現這個時代的漆觴。玉觴多戰國時制,到現在為止,應數金村所發現玉觴足代表當時最高成就。

還有一種東西和歷史關係極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璽,所謂傳國寶。最著名的玉璽是相傳秦始皇時李斯寫字「受命於天,天祿永昌」八字璽。作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騙人。從此二千年封建,封建頭子的印信總是用玉刻的。

戰國到漢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戰國多平壇式,橋式。漢多有浮刻點龜獸紐頭。字體易區別,製作上也易區別,戰國制精美過於漢代。

還有一種玉鏡,戰國和漢代,和銅鏡式同。到後代似只在武裝的甲上作裝飾。漢代有琉璃鏡,即人造玉鏡,可以說是後代玻璃鏡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環、約指,直到現代還用。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從石器時代最初用起,到現代,女人永遠少不了,和人發生關係,且恰恰是從鎖鏈而來。到現代,應當如《共產黨宣言》所說,無產階級革命是去掉鎖鏈,女人也應當把這個放棄了。

玉樂器的簫管,大多是唐代東西。記載上稱,盜發敦煌太守張駿墓,得玉簫管等等。就文獻說來,溫嶠用玉鏡台一枚作聘禮,已是稀禮。晉代二豪門王愷、石崇鬥富,比賽珊瑚大小,一用絲步幛,一用錦幛,提玉器不多。《水經注》提昆崙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說明晉人已對於這部門工藝不常用,成為傳說。所以外國貢玉佛,到東昏侯時且被改作釵環,如玉多,哪用得着玉佛?所以晉六朝玉我們對它極少知識。如為唐代玉,比較容易辨識,即花紋。除仿古,花紋和唐代其他工藝美術必有相聯繫處,唐代已重玉帶,多用玉片鑲嵌而成。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3]

王逸《正部》論:

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魏略》稱: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栗。

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瑎。《詩經》上即嘗提及。黃色有的說如燕栗,后名坩黃。白的即羊脂玉。這種白色名瑳。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

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黃為中色,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所說多本於《格古要論》。以黃玉為重,可能起於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黃,牡丹也以黃為貴,是封建主色。白色則自古以來即重視,說美玉無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則以為,白、綠兩種玉是真玉,其餘紅、黃應歸入奇石琅玕一類。

明張應文《清秘藏》,又以為紅色最貴。

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面決定:

一、純潔光潤,從品質定。

二、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為貴。

四、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惟自明代起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兩銀子。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經由人工盤摩現出的顏色決定。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別高。完全是好古爭奇結果。

如從漢代本簡記載看來,說琅玕,說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也可能指明色澤,也可能只是文雅一點稱呼。

又婦女用首飾,頭上帽勒、耳環,手鐲,戒指,翡翠綠玉的小小件頭,動不動千百銀子,而且直到現在,還是一種高價裝飾品。市場大致以華南華僑及外國比較多。翡翠來源是緬甸臘戍邊上,因此雲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藝,近幾十年已大衰落,較重大器物多運香港、廣州處理矣。

翡翠有結晶如晶片閃光的。綠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極貴。也有白色和淺紅的。

翡翠本鳥名,翡色即赤紅色。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綠色硬玉而言。綠玉也有極不值錢的,即菜綠玉。和所謂碧玉又有區別。

明代以前,菜綠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從新疆和闐來,器物用菜綠玉的較多。故宮所藏可見,似乎多從大片山材玉而來。這多指本色玉言。漢王逸稱古玉,所說四種美玉,和《詩經》上常用到的對於美玉的形容,可知趙國的和氏璧、楚國的白珩等等不離乎四種色澤。戰國時,和氏璧價值十五城,《戰國策》上形容美玉且以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說得雖嫌誇張,惟玉價之貴,也可想見。

桓譚是西漢宋時人,《新論》即說,見一玉檢,有人給價至三萬,還不出售,應值十餘萬的。十餘萬錢在王莽時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當時奴隸價就高多了的。古詩常說寶劍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裝飾上,所謂玉具劍,即在劍鞘、劍鼻、劍護手、劍柄的裝飾玉上。

清代人襲明人舊習氣,封建士大夫多玩玉。玉價因之特別提高,但愛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供手中把玩的舊玉,似乎特別容易受重視。因此玉價在色澤上應分別為文字學上的和玩古董的兩類。如稱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淀曰碧,青如蘚苔曰,綠如翠羽曰瓐,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於舊玉,從玩古出發,則又分別外浸、內沁色澤,各因接觸浸染不同而作各種頗色。玩古的以為各種顏色多隨地下水銀沁入。受黃土沁名坩黃,受松香則名老玵黃,更好。受靛青沁色即藍,色如青天,名玵青。受石灰沁色紅,色如碧桃,名孩兒面(注稱酷似碧璊。也即和石榴子同色)。受水銀沁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古。受血沁的色赤,有濃淡分別,名棗皮紅。受銅沁色綠,名鸚哥綠。

此外還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總名十三彩。

另有蝦蟆皮,灑珠點,翠磁文,牛毛文,唐斕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從受熱摩挲而得。這些顏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說法可能有所根據,實不易考。上面所說各色,多從明人記載,為清代玩玉專家陳性,在清末著的書中提及。另一劉心白,補充《玉紀》,為加上魚肚白,雞骨白,米點白,糙米白,青有蟹殼青,竹葉青,醬瓣紫,墨有純漆黑,陳墨黑……這種種不同顏色,多是在出土玉經過盤功盤出的。凡是古玉,紅色牛毛紋是其通性。《玉紀》補作者,以為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絲如毛,鋪滿玉上,而玉色潤溽無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發,清代特重紅玉,紅色名目也就分外多。計有寶石紅,雞血紅,硃砂紅,櫻桃紅,灑金紅,棗皮紅,膏藥紅等等。大多出古董商人說出的,但積因成習,早代替了文字學上對於玉的色澤稱呼,為玩古的所熟悉。一般最貴重雞骨白和水銀浸。雞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為受地火所炙變成。多漢代以前玉。雞骨白或者以商玉為多。特點是鏤刻簡,制度嚴。微黃又名象牙白。泛青又名魚骨白。這種色澤的舊玉,雖加工也不能再復原。水銀浸有夾土斑的,純黑中見硃砂點,加工復原時淡黑色成深青色,硃砂點變黃色。如本來是白玉,結果見五彩。不夾土斑的,純黑如漆。在日光下照,赤如雞冠。又有水銀古,在水中映照,有銀星閃閃的真。這種種都出於玩玉者的說法。這種顏色必加工而成。加工方法計兩種,一藏身上俟熱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謂生坑玉,和土壤石塊相近,已失去玉的本來,不經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劉大同著《古玉辨》,對於這一點又總結前人經驗補充新知,有些發揮。

紅如血曰血古,微紅曰屍古,水銀沁曰黑漆古,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日魚骨白。且以為受色沁不止九種,多到十多種,和瓷器中的窯變相同。由於玩玉而起,因此還有許多不同名稱,如:

兩色的稱「黑白分明」,又名「天地玄黃」;

三色為「三光照耀」,又作「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桃園結義」;

四色名「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

五色為「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清五彩」;

雜色到十五六種名「群仙上壽」或「萬福攸同」,通稱「混五彩」。

另有鐵蓮青,桃花紅,雪白,栗黃等等。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灘」「銀灣浮萍」等等名目,都載於《古玉辨》中,從名目看,就可知這是玩玉的和無多知識的商賈定下的名稱,大致清代風氣做成的。古稱「良玉無價」,又諺語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都可見出一種封建的病態嗜好,發展到極端時情形。和玉工藝已無多關係。這種嗜好是一直延長到現代,一部分封建遺老還未放棄的。由於這種嗜好影響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國后,印章中的田黃,雞血紅,芙蓉白,蘋果青,價值有時竟超過玉價百倍。

惟對於玉的顏色尊重,來源其實也就很古。玉書所舉四色,至少是漢代一般認識。最先或者還是和宗教儀式有關,受陰陽家、儒家陰陽五行說,放到封建制度上去應用結果。

《周禮》即說得很清楚:

蒼璧禮天(古璧多青玉可證),黃琮禮地(琮多黃白玉),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

多和五行說相通,顏色必有所象徵。和後代玩玉的對於顏色愛好是兩件事。《呂氏春秋》稱,封建帝王按時季服用青、赤、黃、白玄玉。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騙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朴子》一書所說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麼封建主當時如吃玉,還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澤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價抬高到比金子數倍或十數倍,因此自然即有偽造的雜色玉。這種作偽方法,幾種玩玉專書都提到,《古玉辨》把它歸納成如下幾項:

用虹光草加腦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紅玉,名老提油。用烏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用紅木屑煨,色即紅。近代玉工多用這個方法。

又把羊腿割開,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盤,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殺狗乘熱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烏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雞骨白多用火燒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潑玉上即成。

用玉在烏梅水中煮,乘熱放風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偽牛毛紋。

又用毛坯玉器,用鐵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幾個月,就可成鐵鏽。起橘皮紋,鐵鏽作深紅色,煮煮即變黑。且有土斑,不容易盤出。

總之,用硵砂、紅木、烏木、紫檀、藍靛,做成細末,把玉擱到裏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變色。想一部分變,一部分不變,就用石膏粉貼一部分,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偽地方,照《古玉辨》計七處,長安為最,其次是蘇州、杭州、河南洛陽、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濰縣及北京。長安、洛陽、濰縣、北京多同時是造偽銅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業價值,因之作偽也相當精。所以玩玉的對於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於鑒別。

玉生產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出玉多不同。經近人考查,以為不可盡信。惟新疆產玉和緬甸產玉,性質似易區別。翡翠綠玉大多出於緬甸。

古玉出土,以陝西、甘肅多而好,冀、魯、豫、晉、皖北徐揚較次。其餘不受稱道。這也可見玉的大規模應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銅器文化相併行,到漢末已成尾聲。封建初期文化在黃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發現美玉,道理易明。惟近三十年古墳、古墓發掘日多,如朝鮮漢墓的發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並明白古稱玉具劍幾種裝飾。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說明玉的流動性,實隨封建社會而存在。《玉雅》並稱,廣東發漢墓,也發現玉具劍上的玉飾件璲或璏。可以證明古玉的分佈,不限於淮北。生產地雖來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發現的。這種玉飾件就現在見到的說來,用的多是白玉,講究的大體是白玉。碾和刻紋較多,浮雕較少。雲龍獸夔紋多,盤螭少。最講究部分在劍護手。戰國或以前琢磨製度似比漢代精緻。浮刻方法可以和銅器比較,但巧藝過之。因銅器從泥砂范鑄成,下手易。玉為琢磨而成,施工難。所以當時玉具劍之所以貴重,既重在玉質,又重在工藝。正如帶鈎,從方寸材料間可以見出種種不同作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鄙文叢:中國常識文叢(套裝共4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鄙文叢:中國常識文叢(套裝共4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中國文物常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