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第七十四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亨利三世

愛德華一世

僅僅30年後的1295年,在愛德華一世統治時期,根據憲法定期召開會議,被稱為「模範議會」(ModelParliament),因其成員構成而作為後期的議會典範。

312.征服威爾斯(1272—1282)

羅馬人從不列顛撤出700年後,威爾斯的凱爾特部落依然在其山寨之中不斷與撒克遜人、丹麥人和諾曼人這樣的島嶼入侵者們鬥爭,被迫承認了一些撒克遜人和諾曼人國王的霸主地位。但他們是不安的封臣,經常不付貢金或拒絕效忠。

進入金雀花王朝之後,原有的鬥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此時,正是威爾斯的吟遊詩人以激昂的愛國歌曲激發了人們進行堅定不移、英勇卓絕的鬥爭,以擺脫入侵者對其土地的控制,重獲自由。歌曲的力量如行伍詩人提爾泰奧斯(Tyrtaeus)與斯巴達勇士(SpartanWarriors)故事的重演。凱爾特人愛國精神的將盡餘燼被煽動出了燎原之勢。在勇敢的首領斯諾頓勛爵(LordsofSnowdon)的帶領下,所有的威爾斯人都為擺脫英格蘭國王的桎梏而努力。

當愛德華一世(1272—1307)登上英格蘭的王位時,盧埃林三世(LlewellynIII)是威爾斯諸首領中的霸主,拒絕效忠這位新國王。愛德華率領一支強大的軍隊向山寨發起進攻,很快就令反叛的諸侯投降。幾年後(1282),威爾斯的愛國者們再次武裝起來,但是起義很快又被鎮壓了,盧埃林被殺。按照當時的野蠻習俗,他的頭顱被懸於倫敦塔的門口示眾。威爾斯獨立的最後餘燼此時被撲滅了。(159)有着堅固城牆又風景如畫的城堡要塞,以康威(Conway)和卡那封(Carnarvon)尤為著名,愛德華建造或加固用以保衛被征服的土地,就像英格蘭諾曼國王古老的瞭望塔一樣,是近代威爾斯旅行者最感興趣的歷史遺跡。

愛德華對被征服的人民採取了安撫政策。然而,他似乎認為稍稍的口是心非一點也無傷大雅;因為根據傳說他曾許諾給威爾斯人民一位本地出生既不講英語也不講法語的君主,卻將自己生於該次征戰中的幼兒愛德華送入了威爾斯卡那封城堡。不論傳說是真是假,但幾乎還是孩子的那位王子成為了威爾斯的領主,封號「威爾斯王子」(PrinceofWales);從此以後,這一封號通常授予英格蘭君主的長子。

盧埃林死後的兩個世紀里,威爾斯人都是英格蘭不情不願的臣民。後來發生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威爾斯的後裔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因為都鐸王朝的首任國王亨利·都鐸(HenryTudor),是威爾斯騎士歐文·都鐸的孫子。當古老的不列顛民族的君主再次在倫敦發號施令時,威爾斯人從慍怒的臣民搖身一變成為了英格蘭君權熱情而忠誠的支持者。

313.蘇格蘭戰爭(1296—1328)

隨着威爾斯部落的降服,愛德華將注意力轉向蘇格蘭;因為這位雄心勃勃的國王自其統治伊始便有此心愿:要將英格蘭王室的權威覆蓋整個不列顛島。

從阿爾弗雷德國王的兒子愛德華時起,英格蘭國王就斷斷續續地對蘇格蘭宣示宗主權。從諾曼國王、金雀花國王直到愛德華一世,都就英格蘭的最高領主及蘇格蘭的附庸地位同蘇格蘭人爭論不休。

此時,愛德華面前出現了一個機會可以讓蘇格蘭完全認可其領主的權力。1285年,古凱爾特人的蘇格蘭首領世系沒有了合法繼任者。意欲填補空缺的人蜂擁而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隸屬於蘇格蘭宮廷的羅伯特·布魯斯(RobertBruce)和約翰·巴利奧爾(JohnBalliol),均擁有尊貴的諾曼貴族血統。

愛德華被要求擔任仲裁人,並決定誰來做國王。他同意仲裁,並在諾勒姆(Norham)會見了蘇格蘭的封建領主們;但在討論此問題之前,他要求蘇格蘭貴族承認其最高領主的地位。鑒於此時愛德華的一支大軍正從英格蘭出發,蘇格蘭的首領們不得不承認其所宣稱的主權,並效忠於這位最高領主。1292年,愛德華的特派員們決定支持巴利奧爾繼位為蘇格蘭國王,此時他已經是被英格蘭君主完全確認的封臣了。

巴利奧爾很快打破了他與愛德華之間的封建附庸關係,並尋求與法蘭西國王結盟。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蘇格蘭被擊敗並於1296年作為被剝奪的封地再次回到愛德華手中。作為蘇格蘭王國走到了盡頭的標誌,愛德華把一塊象徵蘇格蘭王權的大石頭運回了倫敦——這塊石頭被稱為斯昆石(StoneofScone),不知曾幾何時,蘇格蘭的國王們便在這塊石頭上加冕,傳說其為雅各(Jacob)在伯特利(Bethel)做枕頭的那塊石頭(160)。斯昆石被帶到威斯敏斯特教堂,並安放在一個莊嚴的寶座之下,時至今日,一直在英格蘭國王的加冕典禮中使用。(161)愛德華三世入侵蘇格蘭雙方的統一併不長久。蘇格蘭人酷愛其古老的自由,而不願安靜地聽命於其民族獨立的破滅。在著名的亡命騎士威廉·華萊士爵士(SirWilliamWallace)的啟發和帶領之下,所有的低地很快展開了堅決的反抗。這位愛國英雄主要從農民那裏吸收他的追隨者。華萊士取得了一些成功(162),但最終被叛徒出賣落入了愛德華的手中。1305年,華萊士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頭顱戴着一頂桂冠,懸掛於倫敦橋上示眾。華萊士具有愛國奉獻、英雄業績以及悲慘獻身精神的傳奇一生,很快將他推到了蘇格蘭民族英雄的高度並持續至今。

因華萊士倒下而減弱的鬥爭很快被幾乎與其同樣著名的英雄羅伯特·布魯斯(163)再次掀起了。華萊士代表的是平民,而布魯斯代表的是貴族。1314年,布魯斯同愛德華二世(164)在斯特林橋附近打響了班諾克本戰役(BattleofBannockburn)。愛德華所帶領的由一大批騎兵和步兵組成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是自哈羅德在黑斯廷斯那次令人難以忘懷的戰敗之後,降臨在英格蘭軍隊之上的最可怕災難。

蘇格蘭的真正獨立從班諾克本的偉大勝利就已經開始,但英格蘭人又自負地打了14年的仗才承認其獨立。最後,1328年,年輕的愛德華三世放棄了對蘇格蘭宣示主權,蘇格蘭的英雄布魯斯成為國王,並開始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享有自主的權利。

愛德華未能最終征服蘇格蘭對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所產生的影響,歷史學家加德納(Gardiner)評論如下:「在道德上,兩國都是最終的贏家。蘇格蘭人剛毅自立的性格明顯要追溯到同強大鄰國戰鬥的年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任何國家都不能在不危害自身的情況下控制他國自由。」

蘇格蘭在班諾克本戰役之後所獲得的獨立持續了近3個世紀,其中的大部分時間,這兩位鄰居都爭吵不休。直到1603年,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和平地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共同的國王,稱詹姆斯一世,締造了斯圖亞特王朝(StuartDynasty)。

(二)百年戰爭(1338—1453)

314.戰爭的起因

英格蘭和法蘭西之間漫長的消耗戰被稱為「百年戰爭」,是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對兩國均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使之在中世紀末期佔據了突出位置。弗里曼把百年戰爭比作古希臘的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War)(165);而哈勒姆表示,自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歐洲國家沒有哪場戰爭「如愛德華三世及其繼任者對抗法蘭西的戰爭那樣令人如此難忘,無論戰事的持續時間、作戰對象、戰爭等級還是戰爭類型。」

英格蘭同蘇格蘭的戰爭是此次戰爭的導火索之一。在這場鬥爭中,法蘭西作為英格蘭的老牌勁敵,一直在向蘇格蘭人提供援助和鼓勵。當時英格蘭在法蘭西的屬地成為雙方持續爭奪的焦點,因其表明英格蘭國王應效忠於法蘭西國王並尊其為最高領主;貿易方面的妒羨也是導致相互敵對的原因。

此外,卡佩王朝的最後一位直系國王查理四世去世,愛德華三世聲稱其母為美男子腓力(166)的女兒,因此他有權繼承法蘭西王位。他的主張被擱置,因為法蘭西貴族們更青睞瓦盧瓦的腓力(PhilipofValois),並助其登上王位,成為了瓦盧瓦王朝的首位皇帝;儘管如此,戰爭開始后不久,愛德華就篡奪了法蘭西的軍隊和國王頭銜。

315.克雷西會戰(1346)

百年戰爭中的第一場大戰是著名的克雷西會戰(BattleofCrecy)。愛德華率領主要由英格蘭弓箭手組成的大軍,長驅直入,攻城略地,直到在克雷西遭遇追擊的法蘭西軍隊才最終停下來,並在此大敗法軍。被譽為「法蘭西騎士之花」的12000名騎士,加之數千步兵戰死。

克雷西會戰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封建制度和騎士制度遭到了致命一擊。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此役中,英格蘭自耕農的表現優於法蘭西的騎士。格林寫道:「英格蘭在班諾克本得到的教訓,在克雷西會戰中教給了全世界。整個中世紀的社會和政治結構都依賴于軍事基礎,而此基礎被突然撤出。農民打垮了貴族;在無比艱難的戰鬥中,弓箭手是騎士無法匹敵的。從克雷西會戰之後,封建制度慢慢地、穩穩地走向了墳墓。」此後,世界上的戰役想要獲勝,就不能再依靠手持戰斧和長矛、身披鎧甲的騎士,而是靠手持弓箭與火槍的普通步兵了。

克雷西會戰

316.圍攻加來(1346—1347)

愛德華在克雷西會戰獲勝后,掉轉馬頭圍攻英吉利海峽的重要港口加來(Calais),因其長期派出海盜船襲擾英格蘭的商業。一年的圍困之後,該城因糧絕而落入英格蘭人手中。

佔領加來對英格蘭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事件,因為這樣一來,他們便控制了海峽的貿易,而且為其入侵大軍提供了便捷的登陸地。法蘭西居民被趕出城外,居之以英格蘭移民。百年戰爭結束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加來港依然由英格蘭人控制,直到瑪麗一世(QueenMary)統治時期。

317.黑死病(1347—1349)

就在此時,被稱為黑死病(BlackDeath)的可怕瘟疫降臨歐洲。瘟疫經由地中海的貿易路線從東部傳入歐洲,並在幾年時間裏從南方國家蔓延至整個大陸。擁擠的城鎮不潔的衛生狀況和貧窮階層悲慘的生活方式,無疑大大地增強了它的致病性。

在許多地方,幾乎所有的人都成為這場災禍的受害者。在英格蘭的布里斯托爾市(Bristol),一位編年史家寫道:「幾乎整個城市都死去了。」一些村莊空無一人;許多修道院也幾乎空置;人們看到空無一人的船隻在地中海和波羅的海上飄蕩。屍橫遍野卻無人收殮而腐于田間;牛羊無人看管而四處遊盪。據估計,歐洲損失了1/3到1/2的人口。一位研究此次瘟疫的歷史學家海克爾(Hecker)估計,遇難者總人數在2500萬左右。這是人類遭受過的最可怕的災難(167)。

黑死病慘狀

此次歐洲人口史無前例的減少對其宗教、社會和經濟都有着極為重要的影響(詳見第320條)。

318.普瓦捷戰役(1356)

可怕的災禍使得爭鬥的國家暫時忘卻了紛爭,但歐洲大陸剛一有清新的空氣拂過,他們就再次投入戰爭,舊的爭鬥又生出了新的渴望。

愛德華計劃兩路侵襲法蘭西。他親自率一隊人馬穿過已經荒廢的北方省份,而以其身披鎧甲的顏色而得名「黑太子」(BlackPrince)的王長子率另一隊人馬掠奪繁榮富裕的南方土地。當黑太子率8000人馬,裝載戰利品,準備打道回府時,歸途卻被腓力國王的繼任者約翰的5萬法蘭西大軍阻截於普瓦捷。隨之而來的戰鬥對法蘭西來說就是第二次克雷西會戰:英格蘭弓箭手的弓箭給戰場上的法蘭西士兵帶去了致命的恐慌,死傷數千。國王約翰二世及其子腓力被俘,但得益於黑太子的良好聲望,二人在軍帳中受到了貴賓般的待遇。

319.《布雷蒂尼和約》(1360)

約翰在英格蘭被囚禁了3年,在此期間,法蘭西再次被英格蘭入侵,而國內的農民因不堪連年戰亂的蹂躪與負累而陷入絕望,遂揭竿而起。最後,通過簽訂《布雷蒂尼和約》(TreatyofBrétigny),法蘭西國王以巨額贖金換得自由,並承諾不再企圖煽動蘇格蘭對抗英格蘭。和約還規定,愛德華擁有阿基坦公國和其他一些省份,但並非作為法蘭西國王賜予的封地,而是擁有全部的主權。作為約翰放棄煽動蘇格蘭許諾的回報,愛德華同意停止策劃佛蘭德人反抗法蘭西的活動。

320.農民起義(1381)

《布雷蒂尼和約》簽訂之後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雙方實際上處於停戰狀態。在此期間,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農民起義(Peasants』Revolt)。

農民們的第一個怨憤來自他們同領主之間的關係。許多以前的農奴已經用抵償金換取了他們所欠領主的個人勞役(詳見第145條),因而擺脫了農奴制度的束縛。他們現在是等待雇傭的自由勞動者。黑死病引起的僱工費用上升導致領主們悔於先前同農奴所做的交易,因為此前所付的抵償金此時已經無法支付農奴原應付出的勞役了。領主們企圖通過立法來挽回先前所做的蝕本生意。他們通過議會制定了一項法律,被稱為「1351年勞工法令」(StatuteofLaborers1351),規定任何無業的勞動者如若拒絕按瘟疫之前的費用接受雇傭屬於輕罪。實施這項法令的嘗試引起了許多不滿和麻煩。

這項法令導致仍然在農奴制度中生活的人們生存環境更為艱苦,此為這一大階層的第二個怨憤。起義軍領袖的話語中流露出了控訴的重點:「他們憑什麼奴役我們?難道我們不都是亞當和夏娃的後裔嗎?那他們有什麼理由做我們的主人,而我們自己卻不是自己的主人呢?」

農民的第三個怨憤是為了滿足征討法蘭西的開支開徵了一項極重的人頭稅,無論貧富,都沒有例外,這似乎是起義的直接原因。

起義於1381年猛烈爆發。英格蘭全境的農民揭竿而起,成群結隊地向倫敦進發。他們最著名的領袖是瓦特·泰勒(WatTyler)、傑克·斯特勞(JackStraw)和約翰·鮑爾(JohnBall),所提要求的本質就是廢除英格蘭的農奴制。

到處都是騷亂與暴力。修道院和封地莊園被洗劫,證明農民奴隸身份的契券被焚毀。

起義的結果幾乎都一樣,就是叛亂分子作鳥獸散,而其首領則被殘酷地處死。

然而起義終究是成功的。因為擔憂再次發生起義,加之慍怒的勞動者效率低下,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加速了很早就已經開展的抵償金贖買農奴的個人勞役。起義結束100年後,英格蘭幾乎已經找不到農奴。

廢除農奴制是英格蘭人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它掃除了階級之間的人為障礙,加速了英格蘭社會的統一以及真正的英格蘭民族的建立。

321.阿金庫爾戰役(1415)

英格蘭在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五世統治期間,法蘭西卻不幸地出現了一位瘋子國王查理六世;法蘭西在此情況下自然陷入混亂,亨利藉機率大軍入侵。因疾病損失了一大批追隨者后,亨利帶着主要由弓箭手組成的10000人馬終於在阿金庫爾(Agincourt)戰場上同法蘭西強大的5萬封建軍隊遭遇(168)。法蘭西經歷了最羞恥的一次慘敗,慘重的損失同克雷西會戰一樣,而其主要問題在於騎士制度。

阿金庫爾戰役

5年後,《特魯瓦條約》(TreatyofTroyes)簽訂,根據其條款,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去世后,王位將交給英格蘭國王。

322.聖女貞德(1429)

但是法蘭西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並沒有完全消減。很多人認為《特魯瓦條約》的讓步不僅軟弱與可恥,而且對法蘭西王太子(詳見第341條,Dauphin)查理不公,因為他因此而被剝奪了王位繼承權,所以拒絕履約。當可憐的瘋子國王去世后,該條約的條款不能被充分執行,於是硝煙再起。被法蘭西黨派支持的本國王子,被擁戴為查理七世,他最終被逼上了絕境。該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掌握在英格蘭人手裏,他們於1428年將重鎮奧爾良(Orleans)圍得水泄不通。

但這一切都是黎明前的黑暗,備受苦痛折磨的國家即將迎來美好的明天。一位不可思議的拯救者此時出現了,就是著名的聖女貞德(JoanofArc)。這個年輕的鄉下女孩,想像著自己國家所承受的不公與苦難,似乎看到了幻象並聽到了聲音,命令她擔起拯救法蘭西的重任。於是她遵守了上天的旨意。

熱情而衝動的法蘭西民族無比快速地回應她的呼籲,就如當年被十字軍鼓動者的呼聲所激發起來的一樣。此時,宗教熱情完成了愛國主義所不能完成的事情。

少女被一些人拒絕,但卻被其大部分國人認作天國的信使,在這片國土上燃起了無人能敵的熱情之火。她賦予了頹廢的法蘭西士兵以新的勇氣,迫使英格蘭解除了對奧爾良的圍攻,因此功績而被譽為「奧爾良少女」(MaidofOrleans),並迅速促成查理於1429年在蘭斯(Rheims)加冕。不久之後,她落入了英格蘭人的手裏,被教會法官以巫術和異端審判,並被判處火刑。1431年,她在魯昂(Rouen)殉難。

聖女貞德

但聖女的精神已經注入了法蘭西民族。此後,儘管戰爭仍然漫長,但卻不斷地向有利於法蘭西的方向發展。英格蘭人一點一點地被趕出了其所征服的土地,也被從其南方的加斯科尼(Gascon)趕了出來,直到最後只剩下了加來這一片立足之地。

因此,正是在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人攻陷的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了。

323.百年戰爭對英格蘭的影響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對英格蘭造成的損害要小於對法蘭西的損害,因為後者是交戰雙方的戰場;因此,當其莊稼被踐踏、村莊被軍隊洗劫和焚燒的時候,英格蘭的田野城鎮卻未遭受戰爭的創傷。

英格蘭讓其失控的貴族走出國門也是不小的優勢。這一不安因素被調動到國外,使得國內異常安定。然而,即便如此,戰爭歲月對英格蘭人來說也是連年的焦慮、重負與苦難。

但此次戰爭長遠而重要的影響就是議會下院勢力的增強與民族精神的覺醒。維持曠日持久的戰爭所需的高額人力與財力使得英格蘭國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人民的代表,因為政府開支款項需要他們根據國王權力濫用的改正或對他們特權的確認而小心翼翼地批准。因此,此次戰爭使得國會下院在英格蘭政府中得以掌握實權。

此外,所有階層都同樣參戰,因而平民和貴族都受此鼓舞並關注其結果,克雷西會戰、普瓦捷戰役和阿金庫爾戰役喚醒了民族自豪感,使得社會中的不同元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諾曼人和英格蘭人為相同的事業而奮戰,為相似的情感和悲憫而動容,被同一種愛國熱情融合成了一個民族。標誌着英格蘭真正民族生活的開始。

(三)玫瑰戰爭(1455—1485)

324.導言

玫瑰戰爭是英格蘭王室的兩個敵對旁系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之間漫長而可恥的私鬥。爭鬥以此為名是因為約克家族的徽章是一朵白玫瑰,而蘭開斯特家族的徽章則是一朵紅玫瑰。

325.立王者沃里克伯爵

在這一代人的動蕩期間,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偉大的沃里克伯爵(EarlofWarwick)。起初他為約克家族效力,後來又轉投蘭開斯特家族,其權威影響為他贏得了「立王者」(King-maker)的稱號。自從戈德溫伯爵之後,貴族中貌似沒有人再像他一樣受人欽佩與愛戴了。據說有3萬人生活在他各地的莊園里。當他在國內出行時,數百僕人隨行,均着他的制服與徽章。

沃里克伯爵在巴內特戰役(BattleofBarnet)中陣亡。他常被稱為「最後的貴族」,也許可以恰當地視其為英格蘭封建貴族最後一位傑出的代表,因為這場不幸的鬥爭幾乎徹底毀滅了他所屬的驕傲的貴族階層。

326.玫瑰戰爭中的主要戰役

三大戰役可以作為此次戰爭的標誌:第一次聖奧爾本斯戰役(FirstBattleofSt.Albans,1455)、陶頓戰役(BattleofTowtonField,1461)和博斯沃思戰役(BattleofBosworthField,1485)。第一個標誌着鬥爭的開始,第二個是自黑斯廷斯戰役之後英格蘭最慘烈的戰鬥,第三個標誌着戰爭的結束。在這場戰役中,約克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三世(169)被裏士滿伯爵(EarlofRichmond)亨利·都鐸斬於馬下,並用理查頭上掉落的王冠在戰場上直接加冕並被擁立為國王亨利七世。就此開啟了都鐸王朝。

玫瑰戰爭

327.玫瑰戰爭的影響

玫瑰戰爭的第一個重要結果是英格蘭貴族階級的覆滅。有一半貴族死於非命。那些倖存的也已破產,因其地產在鬥爭中已經荒蕪或是被迫充公。沒有一個大家族依然保留着昔日的財富與影響。玫瑰戰爭標誌着英格蘭封建制度的最終瓦解。

鬥爭的第二個結果衍生自第一個,就是貴族的覆滅給英格蘭的自由帶來了巨大威脅。迫使約翰王簽署了《大憲章》以及約束他和他的繼任者不會進行絕對的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力量來源於貴族。此時,曾經驕傲而強大的貴族毀滅了,而其充公的地產加強了國王的影響力和任免權,使得國王不再良性地畏懼於議會,因為下院仍然軟弱怯懦,只能俯首聽命,因此國王變得不可一世的壓迫與專制,例如,未經議會同意而提高稅收,並未經正當法律程序監禁和處決他人。在玫瑰戰爭之後的一百年中,英格蘭政府是一個絕對而非有限的君主制度。總之,貴族階層的覆滅建立了君主專制,直到17世紀人民發起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才恢復了所失去的自由。

(四)英語語言文學的發展

328.語言

從諾曼征服到14世紀中葉,英格蘭有三種語言在使用:諾曼法語(NormanFrench),一種完全不同於純正巴黎法語(ParisianFrench)的方言,是征服者的語言與純文學用語;撒克遜語,或古英語(OldEnglish),是被征服人民的語言;而拉丁語則是法律條文、審判記錄、教會禮拜和學術著作的語言。

近代英語(ModernEnglish)是一種經過使用而損益與改進的古撒克遜語,並注入大量諾曼法語與少量拉丁語和其他語言的辭彙而豐富起來。14世紀中葉的1362年,近代英語在法庭文書方面取代了諾曼法語(170)。此時,該語言分裂成了多種方言,而「國王英語」(King』sEnglish)這一表達指代的就是國家文件和法庭文書中所使用的標準形式。

329.諾曼征服對英語文學的影響

黑斯廷斯戰役打擊了哈羅德國王及其英勇的領主們,使得英語文學的聲音沉默了一個世紀之久。征服者的語言成為宮廷、貴族和神職人員用語;而被鄙視的英格蘭人的語言就像他們自己一樣,被從各個榮譽之地排擠出來。但是,幾代人之後,被蹂躪的民族開始重申自己的權利。英格蘭文學從默默無聞中嶄露頭角,用語有了某種改變,但毋庸置疑仍是同一種語言,重新開始了一度中斷了的早晚讀經課與詩歌。

330.喬叟(1340?—1400)

傑弗雷·喬叟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早期英格蘭作家都要高,居使用英語的民族的偉大詩人之首,或許才華僅次於莎士比亞(Shakespeare),且被虔誠地稱為「英國詩歌之父」。

喬叟處於中世紀和近代這兩個時代之間。他不僅受到即將逝去時代的封建制度的影響,還受到新時代初現端倪的學識與自由的影響。由於他對這些不同的影響極為敏感,因而在寫作中能夠真實地反映周圍事物,成為其所處時代的珍貴詮釋。

喬叟最偉大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詩人將自己描繪為去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托馬斯·貝克特墓朝聖的一行人中的一位(詳見第308條)。32人分別代表了英格蘭社會中產階級的幾乎各個職位與身份。其中有一位騎士、一位修女、一位修道士、一位商人、一位神職人員、一位賣贖罪券者、一位廚師、一位農夫、一位鄉紳、幾位富有的商人和其他各種人。

朝聖者認為「要是像石頭一樣不開口,那麼路上就什麼消遣也沒有。」因此,為了緩解旅行的沉悶,安排好每人輪流給大家講故事消遣,來回途中各兩個。大約20個完成了的故事,加上一篇描述不同成員特徵的序言,構成了這部作品。序言是作品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就像一個畫廊,忠實地展示了14世紀英國人的肖像。

通常,詩人神來之筆寫下的一行文字,就能意外地展示出那個時代的風俗、觀念或慣例。因此,喬叟展現出身披鎧甲的「溫文騎士」,「遠征后剛乘船歸來」,因此得知,騎士制度仍然存在;他講述女修道院院長「謙和而純真」,說「斯特拉特福」的法語,「巴黎的法語她從未聽到」,因而了解到不列顛島上的諾曼法語同法蘭西首都使用的法語頗不相同;並進一步描述,她「手指不會蘸到調味汁裏面」,並且「她的上唇總是擦得很乾凈,所以杯沿沒一點油膩的唇印」;由此推斷出當時的餐桌上還沒使用刀叉,而且是一個杯子一桌子人輪流使用。另外,當詩人提到修道士時寫道,「馬廄中頗多駿馬」及「他養著同鳥一樣飛快的獵狗」;由此發現喬叟時代的神職人員也有狩獵的習慣;當他介紹「醫生」時,說他「有星相學方面的根底」,便得知占星術仍然統治著醫學學科;當他描述賣贖罪券者的行囊中「滿是剛從羅馬帶來的贖罪券」(171),可以想到這是贖罪券的時代。

喬叟

331.威廉·蘭格倫

和藹的喬叟向人們展示了英格蘭社會和生活中令人愉快、迷人的一面;同時期的另一位作家威廉·蘭格倫(WilliamLangland),在一首名為《農夫皮爾斯》(VisionofPiersthePlowman,1362)的詩中,卻揭示了貧苦、壓迫的世界。

這首詩同情飢餓、勞苦的農民,註定終日疲憊而絕望地生活,被高傲的貴族鄙視,被無恥的教士掠奪。與法蘭西的長期戰爭已經使國家士氣低落;黑死病毀了這些缺吃少穿、身居寒舍的窮人的收穫。對既得利益階層偶爾爆發出的憤怒便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世俗世界中迸發為農民起義的怒火,在後來的宗教世界裏轉化為宗教改革的劇變。

332.約翰·威克里夫(1324—1384)和羅拉德派這個時期首屈一指的改革者兼宗教作家是約翰·威克里夫(JohnWycliffe),他被稱為「宗教改革的晨星」。這位大膽的改革者首先抨擊了教會的很多做法,之後又批評某些教義。他首次將足本《聖經》用英語翻譯給英格蘭人(172)。當時還沒有印刷廠可以將譯本印刷發行,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廣為流傳與閱讀。其影響巨大,且該版本《聖經》的面世可以視為英格蘭宗教改革的開端。

威克里夫在有生之年未能逃過迫害,而且他的遺骨都不得安寧。敵人斥責他教唆農民反叛,這讓許多人視其為危險的煽動者。在1415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上,像胡斯和耶羅米(HussandJerome,詳見第367條)一樣被判處火刑,宣稱其教義為異端,命令將其屍體從墳墓中挖出焚燒。焚燒之後的骨灰揚在了旁邊的斯威夫特(Swift)溪水中。用老教會作家托馬斯·富勒(ThomasFuller)的話說:「這條小溪將他的骨灰送入埃文河(Avon),埃文河流入塞文河(Severn),塞文河注入海峽(NarrowSeas),海峽匯入大洋;威克里夫的骨灰象著着他的教義,此時業已傳遍世界各地。」

威克里夫的追隨者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即「胡言亂語之人」,用以嘲笑他們。其宗教觀點被認定為謬誤或異端;當時的異端至少被當權者憎恨和懼怕。1401年,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被稱為打擊異教徒的火刑法令(StatutefortheBurningofHeretics),使民事官員有權將教會法庭判決為異端之人「置於高台,火刑焚燒致死,以儆效尤」。

在該法頒佈之前,英格蘭的異教徒也有受火刑的先例,但此時議會首次通過特別法案規定以此形式懲治宗教異見之士,揭開了英格蘭歷史的悲慘一頁。依此法規,許多人只是講授或持有與教會不同的觀點而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333.卡克斯頓和印刷機

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Caxton,1412—1491)在15世紀末將印刷術引入不列顛,極大地促進了16世紀里將英格蘭改頭換面的宗教改革。其印刷廠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叫《國際象棋對局與招法》(GameofChess,1474年)(173)。除了各種拉丁語和法語作品,他還印刷了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及當時以英語形式存在的幾乎所有其他值得印製的東西。

社會各個階層對卡克斯頓印刷廠所出書籍的購買和閱讀慾望表明公眾心智更加活躍,思維更為縝密。顯然,充滿智識和道德革命的新日子在阿爾弗雷德和威克里夫奮鬥過的土地上正在到來。

第二節

法蘭西

334.法蘭西王國的開端

法蘭西單獨的歷史可以從公元843年《凡爾登條約》三分查理大帝的帝國開始,由加洛林家族(詳見第七章)行使王權。

在10世紀末的公元987年,卡佩家族得到了王位。卡佩王朝的直系統治持續到1328年,然後由旁系瓦盧瓦家族接掌權力,並持續到1589年波旁王朝的首位皇帝亨利四世登基。

此處,注意力應該轉向中世紀時期最為著名的卡佩王朝諸王身上,簡要地講述他們的統治時期內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尤其要強調逐漸鞏固法蘭西君主制度並增進人民民族感情的事件。

(一)卡佩王朝直系統治下的法蘭西(987—1328)335.總述卡佩王朝得名於首位法蘭西公爵(DukeofFrancia)雨果·卡佩(HughCapet),共有14位直系國王,統治期達341年之久。(174)首位卡佩王朝的國王與自己的封臣諸公爵、伯爵沒有太多的不同,不過是在名號上更尊貴一點而已;他的勢力幾乎不比那些效忠於他的領主大多少。

但通過沒收、征服與聯姻,一個又一個的封建領地被併入王室,直到最後,法蘭西王國的大部分土地都由國王直接統治。在中世紀結束前,法蘭西已經成為歐洲最強固有力的王國之一了。以犧牲大封君和教會的勢力為代價,各種各樣的事件和形勢共同打造了國王的權力。

雨果·卡佩

然而這裏應該指出的是,從公元987年雨果·卡佩獲得王位到1314年美男子腓力四世去世,諸王均有子嗣可以繼承王位,沒有什麼比這對加強君主制度更為有利的因素了。300多年裏,王位都是父死子繼,沒有任何繼任糾紛使得君主制度在權力與威望方面穩步增長。

從法蘭西王國發展的角度看,卡佩王朝早期最重要的事件有:吞併了英格蘭在法蘭西的大部分領地、十字軍東征、第三等級躋身國民大會、聖殿騎士制度的廢除。

336.吞併英格蘭在法蘭西的領地

在英格蘭發展進程的概述中,講到早期的安茹國王在法蘭西的廣闊領地,也講述了因約翰王的不當行為而失去了大部分的封地,而被他的封君法蘭西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所沒收充公(詳見第309條)。法蘭西國王吞併了這些繁榮的大省,大大增強了自己的權勢,從而輕而易舉超過了任何大封臣。

337.法蘭西與十字軍東征

卡佩王朝的時代就是十字軍東征的時代。攪動整個基督教世界的這些傳奇遠征,尤其吸引了富有激情與想像力的高盧民族。三位卡佩王朝的國王,路易七世、腓力·奧古斯都和路易九世,都是東征十字軍的領袖。說法語的人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佔據主導地位,導致東部諸民族稱所有的十字軍為法蘭克人,即便到了現在(20世紀初),所有東部的人不管見到哪國的歐洲人,都還稱之為法蘭克人。

十字軍東征對法蘭西君主制度的影響尤其需要注意。東征大大地削弱了封建貴族的勢力和影響,並相應地加強了國王的權力與尊嚴,使得權力從貴族轉移到了國王手中(詳見第223條)。同時,十字軍對阿比爾派的征戰將這一異端幾乎全部剷除,並最終將異教徒的庇護者圖盧茲伯爵先前佔有的富饒土地吞併。

338.第三等級躋身國民大會(1302)卡佩王朝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是在美男子腓力統治時期,城鎮代表躋身於國民大會。

這一事件在法蘭西歷史上相當於英格蘭議會下議院的創立(詳見第311條)。然而,兩個大會的大眾機構參與到公共事務管理中的背景情況卻截然不同。在英格蘭,是貴族在同專制國王的鬥爭中尋求人民的幫助;而在法蘭西,則是國王在同教廷的紛爭中召集市民協助。實際上,無論是貴族還是國王設法尋求平民百姓的幫助,都表明兩國中產階級政治地位的提升,並開始把持着手中的權力天平。

腓力與教皇之間掀起了關於法蘭西教會的管理和收入的爭鬥。為了集全國各階層之力支持自己,腓力於1302年召開了國民大會,並邀請市民或城鎮居民代表參加。

該大會此前一直由貴族和神職人員兩個階層構成,此時增加了所謂的「第三等級」,此後大會便被稱為三級會議或議會。第三等級在國民大會之外而不是之內日益壯大,其實表明了教會、貴族和君主的權力都在走下坡路,正如英格蘭的神職人員、貴族和國王都屈服於下議院一樣。

但在這兩種情況中,存在着如下差異:英格蘭權力的轉移大部分是受制度與法律上逐漸且及時的改革的影響;而在法蘭西,此種改革卻久久無法開展,最終在威脅到國家存亡的混亂與恐怖中得以完成。

339.廢除聖殿騎士制度(1307)

美男子腓力廢除聖殿騎士制度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亨利八世在16世紀壓制英格蘭的修道院。

聖殿騎士團這一宗教軍事組織的起源已在十字軍東征部分講述(詳見第200條)。在聖戰中的貢獻使騎士團獲得了教會的贈予和國王的嘉獎,因而獲得了巨額的財富和罕有的特權。他們在歐洲的不同國家擁有估計9000到10000座莊園及城堡,絕大多數位於法蘭西。但財富和權力的累積明顯伴隨着道德和虔誠的滑坡。在所有事件中,最不可思議的傳聞說騎士團內部有一個邪惡而瀆神的秘密儀式,而且傳播甚廣。其罪行被宣佈為「惑古亂今」。

腓力決心藉此良機剷除騎士團。毫無疑問,他被多種動機所驅使。首先,他不喜歡騎士團的隱秘角色,因其成員認為自己隸屬於教皇而非法蘭西國王,進而成為建立統一國家道路上的絆腳石。其次,他可能擔心騎士團效仿條頓騎士團在法蘭西建立一個獨立的公國,因為他們在朗格多克的影響力很大。再次,對金錢的極度渴望導致他垂涎於騎士團的財富;毫無疑問,導致騎士團毀滅的原因不是其罪惡而是其財富。

打擊突然而至。在預定好的1307年10月13日,整個王國的騎士團首領都被抓捕,其中很多人後來被以各種罪名處死,包括異端、叛教轉信伊斯蘭教以及唾棄十字架。

一些被告承認有罪,卻是在宗教裁判所的酷刑之下屈打成招,稱在他們的某些秘密儀式上的確有向十字架吐唾沫的行為,但解釋說此舉是象徵性地「模仿和紀念三次否認基督的聖彼得」。但很明顯,這一行為的象徵意義已被淡忘,而有時表現的無禮而輕率。然而,對整個騎士團的指控是荒謬的,並且定罪的證據也是莫須有的。(175)聖殿騎士團的這一重罪給腓力帶來了巨額財富。除了其從騎士團借取的巨額債務不需償還之外,他還獲得了他們數額巨大的個人財產,以及他們在法蘭西境內的所有莊園與房產——儘管這些地產後來又落入了善堂騎士團之手。因此,腓力得到的財富極大地增強了國王的權力和地位,就像英格蘭的亨利八世沒收了他所壓制的修道院的財產一樣;他成功地瓦解了這樣一個強大的組織,激起了人們對王室的普遍敬畏與尊重。

(二)瓦盧瓦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1328—1498)340.總述瓦盧瓦家族(176)是卡佩家族的一個旁支,1328年繼承王位,統治時期包括了中世紀的剩餘時間並延續至近代。

這個時期的法蘭西歷史關注的重點在於英格蘭與法蘭西之間被稱為「百年戰爭」的持久爭鬥,它實際上持續了115年,佔了中世紀瓦盧瓦王朝的大部分時期。百年戰爭的原因與事件已經講述(詳見第314-323條),此處只討論戰爭對法蘭西人民和王國的影響。

341.百年戰爭對法蘭西的影響

百年戰爭對法蘭西的影響之一是克雷西戰役、普瓦捷會戰和阿金庫爾戰役的連續打擊幾乎使得法蘭西封建貴族徹底屈服,到了土崩瓦解的邊緣;貴族階層的毀滅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國王的勢力;最後,共同的愛國熱情喚醒了民族感情,並將國內分裂的地區團結在了一起。

總體來講,戰爭結束之時,法蘭西的封建制度已經終結,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場戰爭,法蘭西不僅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君主國,也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177)342.路易十一世與勃艮第的大膽查理查理十一世與大膽查理法蘭西君主制的基礎由不擇手段的路易十一世(1461—1483)大大地鞏固與加強,他在狡猾和欺騙方面就是完美的尤利西斯(Ulysses)(178)。他的座右銘是「不懂得翻雲覆雨,便不懂得如何君臨天下」。因其不知疲倦、鐵石心腸地織就巧妙的策略之網,因而被稱為「萬能蜘蛛」(universalspider)。他將仍擁有權勢的封建大領主一個接一個地消滅,並將其封地據為己有。

在所有被路易以此手段消滅的封建貴族中,最著名且強大的要屬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CharlestheBold)。查理努力地將許多小封建邦國及半獨立的區和城市打造成為德意志與法蘭西中間的一個王國。如果他的努力獲得成功,那麼就相當於復興了從地中海直達北海的古洛泰爾尼亞王國(Lotharingiankingdom),即中法蘭克王國。

查理的野心未能實現,似乎是歷史上的不幸之一。形成這樣的「中央王國」會成為法蘭西和德意志之間的屏障,不止會極大地改變歐洲的版圖,而且還會改變整個歐洲大陸的政治史。

查理的一些土地是應該效忠於法蘭西國王的;其他領地則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狡猾的鄰居路易緊緊盯上了查理也就不難理解了。路易經常與查理爭鬥,並不斷使用詭計對付他。

查理最終在1477年與瑞士的戰鬥中戰死,此後,路易在權利模糊的情況下,佔有了查理很大一部分領地。

通過轉讓和繼承,路易還在南部為法蘭西增加了普羅旺斯、魯西榮(Roussillon)和塞爾達尼亞(Cerdagne)等重要領土,這使得法蘭西可以獲得瀕臨地中海的寬闊前沿並將比利牛斯山脈作為其南部邊境線。

343.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

路易十一世的兒子及繼任者查理八世(1483—1498),是瓦盧瓦王朝的最後一位直系國王。通過與布列塔尼的安娜(AnneofBrittany)聯姻,他將以前幾乎是獨立公國的一大片封地置於國王的直接領導之下。

因此,通過先王的持續努力以及自己的政治聯姻等一系列有利舉措,查理髮現自己已經從一個封建聯盟的霸主逐漸轉變成為真正的王國君主了,王國四疆已經緩慢地拓至極限,並實質性地構成了近代法蘭西的邊界。

查理八世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年輕人。他極度渴望作出傑出而勇武的創舉而得到世人的關注,從而實現其以法蘭西替代德意志成為世界帝國的偉大計劃。在百年戰爭後期逐步組建起來的常備軍隨時待命,充實的國庫與朝臣貴族的奉承激勵着他的野心。

查理八世率軍侵入佛羅倫薩

查理輕率地割讓土地,換取了與之競爭且心懷嫉妒的阿拉貢王朝及奧地利王朝的默許,然後率領5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征討意大利,企圖以安茹王朝後裔的身份佔領那不勒斯王國(詳見第362條)。在佔領那不勒斯之後,他計劃領導一場從奧斯曼人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與耶路撒冷的聖戰。

查理在意大利的行軍近乎「暢通無阻」,於1495年初春勝利進入那不勒斯,並在此舉行了莊嚴的儀式,自己加冕為「那不勒斯、西西里島和耶路撒冷國王」。

與此同時,阿拉貢、威尼斯和其他大國的國王集結軍隊,前來討伐他傲慢無禮的行為並阻止這位準皇帝兼十字軍戰士的狂妄野心。得知敵人的行動之後,查理推遲了他的東征計劃,返回法蘭西,僅在那不勒斯留下一小股軍隊駐守征服的土地。在意大利北部,他發現自己的退路已被3倍於己的聯盟軍隊所阻斷。然而,查理以損失大部分軍隊為代價獲得了自稱的勝利,然後帶着殘餘的部隊順利地撤回了法蘭西。他留在那不勒斯駐守的軍隊很快被驅逐,從而終結了查理建立統一法蘭西帝國的夢想。

此舉值得關注不僅是因為其標誌着法蘭西開始對意大利發起了一系列非凡卻又災難性的戰鬥,而且也預示著此後法蘭西的歷代君主外交政策的強勢與好鬥特徵。更值得關注的是查理的軍隊不再是封建附庸,而大部分由雇傭軍構成,證明了此時封建制度下的軍事組織實際上已經走到了盡頭。

(三)法語的形成與法蘭西文學的開端344.語言古拉丁語與日耳曼入侵者的語言接觸之後,給高盧帶來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言,實際上,將這兩種方言視為不同的語言並不為過。這兩種方言,一種是在法蘭西南部及其與西班牙和意大利毗鄰地區使用的歐西坦語(Langued』Oc),或普羅旺斯語;另一種是在法蘭西北部地區使用的奧依語(Langued』Oil),或標準法語(Frenchproper)。(179)南方方言輕柔悅耳,註定首先衰變,但卻也首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學;可當北方悍然對南方的阿里烏斯派發動激烈的聖戰時,南方各省的語言、文學和異端宗教被一掃而空。當受迫害的信仰被驅趕到偏僻之地時,這一古老的方言也被排擠出宮廷,只能在山野村夫之中保有一席之地。

曾被廣泛使用的普羅旺斯語在現存語言中的作用就像不列顛島上凱爾特語同盎格魯-撒克遜語衝突中的作用一樣。

345.南方的吟遊詩人

大約在12世紀初,當普羅旺斯語已經定型並在某種程度上變得精鍊之時,法蘭西文學首次以南方吟遊詩人的詩歌形式出現了(180)。需要注意的是,受到每一個地中海文明影響的阿爾比派異端的家園,也是吟遊詩人的文學家園。異教徒的保護者圖盧茲伯爵也是詩人們的贊助人,而正是殘酷的宗教迫害,使得異教信仰和吟遊詩人的詩歌一同被連根拔起。

吟遊詩人的絕大多數作品為情歌和諷刺詩。南方不計其數的吟遊詩人中,有一些的名聲已經遠播至整個基督教世界。獅心王理查創作的一些詩歌至今仍在流傳。但最偉大的普羅旺斯詩人或許應屬伯特蘭德·德·波恩(BertranddeBorn),他既歌頌戰爭也歌頌愛情,其詩行狂熱而剛烈,燃起了激情也挑起了爭端。因為他激起的不和與分裂,但丁在《神曲》中描繪他在地獄中經受折磨,被迫用自己的雙手拿着自己的頭顱。

吟遊詩人的詩句唱遍每一片土地,幾乎激發了所有歐洲人的早期詩歌。

346.北方的吟遊詩人

北方的吟遊詩人用奧依語或古法語(OldFrench)進行創作。在12和13世紀里大放異彩。正如南方的詩歌有圖盧茲伯爵這樣的贊助人,北方的詩歌也同樣有諾曼底公爵這樣的鼓勵者。

然而,南北方的詩歌之間仍存在着巨大差異。南方詩人的詩歌幾乎都是抒情歌曲,而北方詩人的詩歌主要是史詩或敘事詩,被稱為傳奇。後者讚美偉大君主和騎士的俠義事迹和愛情故事,展現了當時荷馬史詩般的生動與壯麗。這些作品大都集中刻畫三個人物:查理大帝、亞瑟王和亞歷山大大帝,從而形成了特定的查理曼、亞瑟王和亞歷山大組歌。

這些史詩故事不僅歌頌英雄們的戰爭和愛情故事,還講述其附庸騎士及後裔的俠義事迹。因此,在激動人心的第一組歌《羅蘭之歌》中歌頌了查理大帝的勇將羅蘭的事迹,他手持聖劍杜蘭德爾(Durandal)一擊劈開比利牛斯山,魔角一吹地動山搖(181);在傳奇的第二組歌《圓桌騎士》(KnightsoftheRoundTable)中,講述了令人尊敬的亞瑟王及其騎士們的俠義事迹;而在第三組歌《特洛伊史》(HistoryoftheTakingofTroy)和《亞歷山大傳奇》(RomanceofAlexander)中,古希臘及中世紀的英雄與著名人物出現了最為有趣而巧妙的混合。這些史詩代表了西歐文明的三要素:日耳曼、凱爾特和古希臘-羅馬,而正是十字軍東征帶來了東部地區新鮮的故事和傳奇(詳見第222條)。

過度渲染、荒誕不經、語言粗糙是這些傳奇文學的特徵,表明產生和讚美這些文學原始且不加鑒別的時代特性。在仍同野蠻的本能與衝動鬥爭的時代,文學儘管有着諸多瑕疵,然而這些法蘭西傳奇對歐洲文學的興起卻是極大的鼓舞與助益,而且其影響仍在繼續。因此,英格蘭的文學作品中,不僅喬叟、斯賓塞(Spenser)和所有早期不列顛詩人都從這些歐洲大陸詩歌中獲得靈感,而且後來丁尼生(Tennyson)的《國王敘事詩》(IdylsoftheKing)也表明了古吟遊詩人的亞瑟王組歌所具有的想像力。

除了吟遊詩人宏大的敘事詩之外,北方文學還產生了無數的諷喻詩和故事詩或寓言,其中包括一些三四萬行似乎無窮盡的長詩。其產生的方式同那個時代建造大教堂的方式基本一致,就是一代又一代詩人的續寫。最受歡迎的諷喻詩是《玫瑰傳奇》(RomandelaRose),體現出了其他中世紀詩歌中未曾有過的平民思想與情感。最著名的故事詩是《列那狐傳奇》(RomandeRenart)或《列那狐》(ReynardtheFox),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諷刺修道士與騎士。這預示著騎士制度和隱修制度精神的衰敗。

347.傅華薩的《聞見錄》

法蘭西文學上首個真正的著名散文家是傅華薩(Froissart,約1337—1410),栩栩如生的敘事風格和技巧為其贏得了「法蘭西的希羅多德」(FrenchHerodotus)的稱號。他出生於百年戰爭開始不久,因此親身經歷了這場漫長的戰爭,認識了其中的各個角色,使其成為這一動蕩時代的編年史家。在他留給世人的引人入勝的編年史《聞見錄》(Chronicles)中,栩栩如生地刻畫了該時期法蘭西和英格蘭的著名人物,以及當時的歷史事件、風俗與禮儀。

像希羅多德一樣,傅華薩也是一個大旅行家,四處遊走,為他的歷史搜集材料——這些材料主要涉及1326年到1400年間法蘭西和英格蘭的事務,旁及所有基督教世界及其他地區事務。他跟所有人交談,上至國王,下至農夫,並在晚上寫下白天的談話。他從20歲時起收集材料,並表示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令他快樂」,本書為其生命之作。

這本獨特的《聞見錄》有着其成書時代的附加價值。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封建主義在迅速逝去,而騎士制度則開始感受到新時代摧枯拉朽的氣息,就如森林在凋落之前才能換上最為斑斕的裝扮一樣,騎士制度也是在其滅亡之前才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燦爛輝煌。在愛德華三世和黑太子時代,騎士制度閃耀出了最耀眼的華彩與榮光。而這正是傅華薩這位稀世天才所描畫的時代。(182)第三節西班牙

348.西班牙的開端

8世紀時,薩拉森人橫掃西班牙,半島西北角的阿斯圖里亞斯(Asturias)和坎塔布里亞(Cantabria)的山脈為堅決抵抗穆斯林統治的基督教領袖提供了避難所。這些勇敢而堅強的戰士不僅成功地保衛了自己位於山區的避難所,還逐步逼退入侵者,收復了部分先前失去的鄉村與城鎮。

查理大帝極大地促進了收復失地的工作,並將薩拉森人趕出了西班牙的整個東北地區,南壓至埃布羅河(Ebro),並將收復的地區設置為帝國的一個行省,定名為西班牙邊區(SpanishMarch)。

11世紀初,幾個基督教小國在被收復或一直被控制的地區建立起來,其中應特別注意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因其在後來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卡斯蒂利亞(Castile)起初只是用來防禦摩爾人的「一串城堡」(alineofcastles),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一)共主聯盟時期(183)

349.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盟(1479)幾個世紀以來,這些小國的君主不斷與穆斯林鄰邦作戰;但是,由於各自之間的糾紛,他們無法完全聯合起來收復失地。但1469年,阿拉貢君主費迪南和卡斯蒂利亞女君主伊莎貝拉的聯姻為1479年兩國實現真正聯盟鋪平了道路,自11世紀以來兩國都極大地擴大了自己的版圖且合併為一個王國。通過這一幸福的聯盟結束了兩個敵對公國之間的爭端,此時他們可以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實現基督教君主無論如何爭鬥也從未放棄的主張——把摩爾人驅逐出伊比利亞半島。

350.征服格拉納達(1492)

當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盟奠定了西班牙君主政體的基礎時,通過自8世紀起基督教首領的不斷推進,伊斯蘭的領地已經逐漸縮減至西班牙南部一個很小的區域。此處,摩爾人建立起了一個強大而鞏固的國家,稱為格拉納達王國(KingdomofGranada)。

征服格拉納達

格拉納達地區土地肥沃,通過摩爾人的工藝與技術,這裏已經成為西班牙最文明、最富裕的地區了。在其國土內,除擁有近25萬人口強大富有的都城格拉納達外,還有70座高牆防衛的市鎮。所有這些城市,尤其是首都,都被以精湛的摩爾建築典範掩映得華麗多姿,許多富人的宅邸都裝飾得富麗堂皇。

當費迪南和伊莎貝拉解決了他們本國的事務,便開始着手征服格拉納達,並渴望通過消減摩爾人在半島上最後的勢力範圍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摩爾人奮不顧身地保衛自己的小國家。鬥爭持續了10年,一座一座的城池落入基督教騎士之手。最後,格拉納達面對7萬大軍,只能繳械投降。1492年,十字架取代了格拉納達城牆與塔樓之上的新月。摩爾人,或西班牙所稱的摩里斯科人(Moriscos),在煩瑣的限制下被允許留在國內,而所謂的「驅逐事件」則是發生在此後。

格拉納達被征服,在15世紀後半期的標誌性事件中有着重要地位。陷落標誌着伊斯蘭教在西班牙半島將近800年統治的結束,因而削弱了東歐的穆斯林勢力,並抵制了其在奪取基督教世界的君士坦丁堡之後的西進。征服格拉納達使得西班牙躋身於歐洲強國之列,並賦予了其軍隊守衛其地位、影響及尊嚴的良好聲望,即便在其走向衰落之後仍是如此。

351.摩爾人的統治與摩爾戰爭對西班牙人性格的影響西班牙基督徒對阿拉伯摩爾人發動的長期戰爭給國民的性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首先,戰爭為騎士奉獻與傳奇冒險提供了機會,提振了騎士精神,這在近代西班牙人的情感和舉止中依然顯而易見。其次,戰爭使宗教成為一種愛國情懷,從而激起了宗教狂熱,助長了狹隘思想。

但促進狂熱宗教精神發展的並不單是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長期進行的戰爭,還有在穆斯林統治下的和平時期里頑固的埃米爾和哈里發對基督教徒的迫害。用歷史學家馬丁·休謨(MartinHume)的話說:「基督教徒……以偏執還偏執;這兩個群體之間起初擁有着情感共鳴,後來卻逐漸發展成了強烈的互惡,並將一直存續到統治終結。」因此,西班牙人被賦予了令人遺憾的偏執與易怒的民族性格,使其與其他西歐國家分離開來,並為其後來在歐洲及新大陸的歷史提供了解釋。

舉例來說,西班牙人民的這種毫不妥協的宗教狂熱,毫無疑問幫助西班牙奠定了建立宗教裁判所這一殘酷法庭的基礎。

352.君權的加強

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統治時期極為重要的事情就是剝奪了貴族的特權而加強了君權。歐洲各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像西班牙一樣擁有如此強大的封建勢力,也沒有任何國家遭受了其貪婪好鬥性格的折磨。

為了免受貴族的控制,同時對抗封建制度拙劣的司法管轄所致混亂而滋生的強盜,城鎮建立了一個被稱為神聖兄弟會(HolyBrotherhood)的聯盟,與德意志的漢薩同盟有幾分相似。

費迪南通過聯合這些城鎮對抗貴族,迫使他們放棄了某些不公正的特權,從而大大削弱了貴族勢力。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個人喜好,費迪南軟弱的祖先將土地任意授予寵信,並為傳統貴族等級之外的人加官晉爵,斐迪南通過設立宮廷法令,剝奪了那些土地和職位,進一步削弱幾個大封建家族的勢力。

通過這些舉措和其他方法,費迪南大大地加強了君權,提升了公眾對君王之位的尊重。

353.宗教裁判所

以發現與懲治異端為目的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或宗教法庭(HolyOffice)的建立,成為費迪南和伊莎貝拉輝煌統治投下的另一個陰影。

政府出於政治和宗教目的,而將宗教裁判所變成了最驚人的暴政工具。它早期的主要受害者是猶太人。伴隨着宗教法庭的莊嚴宣判產生了被稱為會審判決儀式(Auto-da-fé)或信仰判決(ActofFaith)的公開儀式。儀式在某個教堂或廣場舉行,那些判處死刑的人將於次日在城牆之外被處以火刑,尤其是因為這一最終處決,「會審判決儀式」一詞才開始被廣泛應用。

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確保了西班牙宗教信仰的統一,但只通過壓制思想自由的方式,便削弱了西班牙人民的力量與活力。任何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事物都難逃枯萎與凋零或被逐的命運。1492年猶太人被驅逐出境,據估計有二三十萬人被迫背井離鄉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

因此,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為提高國民生活做了很多事情的同時,其令人遺憾的宗教熱情卻正種下箭毒木(184),這註定令新生國家日益增長的力量蒙上陰影和遭受毒害。然而,伊莎貝拉女王堅信自己是上帝忠誠的奴僕,說:「出於對聖子與聖母之愛,我才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我減削了城鎮與地區、行省與王國的人口。」

354.委任哥倫布(1492)

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統治期間,對西班牙乃至人類文明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另一個事件,就是發現美洲大陸。正是格拉納達陷落的那一年,哥倫布開始了首次遠洋探險。

伊莎貝拉精力充沛,親臨戰場,積極參與指揮作戰,正是率軍駐紮在格拉納達城外時,與哥倫布一起策劃了遠洋大計。格拉納達陷落數天後,她委以哥倫布此任,幸而為西班牙的王冠之上增添了新大陸這顆明珠(185)。

355.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的離世

伊莎貝拉女王於1504年去世,費迪南於1516年隨她而去,此後西班牙的王位傳給了他們的孫子查理,稱為查理五世皇帝,進而開啟了西班牙的近代史。(186)伊莎貝拉女王的仰卧雕像(二)西班牙語言及文學的開端

356.語言

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聯盟之後,前者的語言成為西班牙的官方語言。在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統治期間,該語言逐漸取代國內的眾多方言,最後成為國家語言,就如在法蘭西奧依語脫穎而出成為標準法語一樣。通過16世紀的征服與殖民,卡斯蒂利亞語(Castilian)(187)成為了僅次於英語的世界語言。

357.《熙德之歌》

卡斯蒂利亞語或西班牙語文學始於12世紀的《熙德之歌》(Cid)(188),這是中古時期最為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這一偉大國民詩歌的靈感來自西班牙的基督教徒同伊斯蘭教摩爾人之間的長期鬥爭。史詩的主人公是魯伊·迪亞茲(RuyDiaz),人稱「熙德」,是11世紀後期基督教與卡斯蒂利亞王室抗擊薩拉森人的鬥士。小說家將慷慨、愛國、勇敢、誠實、榮譽和忠誠等各個騎士品格集於其一身,通過漫長的過程理想化而來,而真正的熙德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物(189)。

《熙德之歌》激發了西班牙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精神,被比作《荷馬史詩》對古希臘城邦之間建立兄弟情誼的影響,但事實上這是互為因果的關係;西班牙情懷創造了理想,然後將之塑造成了典範。

第四節

德意志

358.德意志王國的開端

德意志作為獨立王國起源於約9世紀中葉查理大帝帝國的分裂(詳見第102條)。此處關注的萊茵河以東被稱為東法蘭克王國,與萊茵河以西被稱為西法蘭克王國的地區相區別。

東法蘭克王國由幾個部落組成:薩克森人、士瓦本人(Suabians)、圖林根人(Thuringians)、巴伐利亞人,以及東法蘭克人,後者是當時的主要人口,因而整個王國以此得名。所有這些民族在種族、語言、習俗和社交活動方面都聯繫緊密,似乎隨時準備融為一個團結而堅定的民族國家;但不幸的是,將這些部落或群體分割開來的因素比將之團結起來的因素更為強大,因此在查理大帝之後的1000多年裏,它們只能以極為鬆散的聯盟形式存在,各個成員不斷尋求霸權或同鄰邦陷入私戰。

(一)宗教改革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190)359.匈牙利王國的建立查理大帝的後人一直統治東法蘭克王國到公元911年。這一時期,德意志正苦惱於北方斯堪的納維亞海盜的襲擾,憂心於東部跟阿提拉的匈奴人同族的兇猛圖蘭人——馬扎爾人(Magyars),或匈牙利人(Hungarians)。這一非雅利安種族(Non-AryanPeople)在此階段成功地佔據了他們稱之為匈牙利(Hungary)的地區,並為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奠定了基礎,最終成為近代奧匈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360.奧託大帝復興帝國(962);復興對德意志的影響德意志的奧托一世(936—973)效仿查理大帝意圖復興帝國(詳見第104條)。

奧託大帝

奧托意欲建立的世界帝國是一個宏大的計劃,但查理大帝當初嘗試的失敗證明這一理想完全不切實際。然而,德意志國王對這一幻想的追求卻導致了最可悲的後果。德意志的統治者追求太多,結果卻落得兩手空空;想要成為大帝國的皇帝,卻未能護住德意志的王冠。當他們忙於外部事務的時候,國內的事務卻被忽視,德意志的封建王公們乘機增強勢力,獲得了實際上的獨立。

因此,當英格蘭、法蘭西和西班牙的國王逐漸鞏固政權,並在封建制度的廢墟之上打造中央集權的強大君主制度時,德意志的原有君主們卻允許王國分裂成無數個半獨立的小國,而各個統治者卻因野心與妒忌將德意志的統一往後推遲了好幾百年。

如果只是皇帝因其對國力的錯誤導向而造成德意志的損失與災難,情況也不會達到如此可悲的程度;但意大利的美麗田野千百年來都是帝國軍隊的駐紮地,使得整個亞平寧半島都捲入了歸爾甫派(Guelphs)和吉伯林派(Ghibellines)的爭端,導致意大利的民族化進程也被推遲了好幾百年。

德意志因其國王的野心所致的所有損失中只有一個積極的補償,就是意大利文明的天賦通過皇帝與半島之間的聯繫傳入了德意志。

361.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此處再述一下德意志王國(Germankingdom)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會更為妥當。「帝國」在1032年勃艮第加入之後,包括三個王國:德意志王國、意大利王國和勃艮第王國。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意大利退出了,隨後勃艮第也退出了,因此,帝國除了德意志之外別無他國。這樣一來,德意志王國和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就擁有了地理位置上完全一致的疆域。因此,忘掉二者的區別以及名字的混用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德意志王國應該被稱為德意志帝國。「正是德意志聯邦(GermanConfederation)繼承了帝國的版圖與稱號。」

362.霍亨斯陶芬諸皇帝統治下的德意志(1138—1254)霍亨斯陶芬家族或士瓦本家族統治時期,經歷了皇帝與教皇之間漫長而激烈的對抗。

最著名的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皇帝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腓特烈·巴巴羅薩。腓特烈賦予了德意志一個有效而強大的政府,並且在德意志人民的感情中贏得了一定的地位,因此被視為德意志民族情感的代表。其他的皇帝與教皇論爭時,總有很多的德意志子民加入羅馬教廷對抗自己的最高統治者;但德意志的所有階層都團結在敬愛的腓特烈周圍。當其死訊從東部傳來,國民都拒絕相信他們的「騎士皇帝」已經死去。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個傳說流傳開來:在某座山頂有座他的城堡,他便睡在城堡下的洞穴中,當烏鴉停止在山上盤旋時,他便會現身,使德意志成為一個團結而強大的民族國家。

腓特烈·巴巴羅薩之後,其子亨利六世(1190—1197)繼位,並通過聯姻獲得了西西里王國(191)的聲索主權。他的時間和資源幾乎都花在讓這個遙遠的小國臣服於他的領導上了。通過引領皇帝忽視德意志本國子民及權益,南方王國證明了自己是士瓦本家族的致命嫁妝。

在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統治結束時,德意志分裂成了200到300個實際上獨立的小國,它們的君主或城鎮利用皇帝長期外出征戰,或處理與教皇和意大利城鎮之間的難題時,將自己發展得幾乎完全獨立於國王的統治。其實已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德意志王國或神聖羅馬帝國了,皇室頭銜和皇帝稱謂都成了虛名。

這是驕傲的霍亨斯陶芬家族令人遺憾的野心與錯誤政策的可悲後果。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君主都是能力超群的統治者,其中的一些非常強大且胸襟開闊,如果能夠致力於處理德意志事務,而不被帝國的幻覺迷惑,定會使自己成為歐洲最強大的統治者。毫無疑問,他們本來可以實現不那麼輝煌但卻腳踏實地的雄心,使德意志的王位在家族內部傳承,而獲得超越哈布斯堡家族(HouseofHapsburg)的權勢與榮耀。

腓特烈·巴巴羅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全6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十四章 《邁爾斯教授講世界歷史:中世紀

%